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论《学衡》诗歌译介与新人文主义

发布时间:2018-04-11 03:13

  本文选题:《学衡》 + 诗歌译介 ; 参考:《中国比较文学》2015年03期


【摘要】:在《学衡》的西学译介中,诗歌翻译拥有突出位置,体现出与欧文·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深厚的精神联系。浪漫主义英诗译介与其成员反对卢梭以来的浪漫主义文学倾向的立场并非矛盾,正是新人文主义美学观念的产物;"学衡派"以格律译诗,构成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一诗多译以及对马修·阿诺德、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等诗作的高度重视,背后同样贯穿着新人文主义的思想立场。"学衡派"的诗歌翻译有效弥补了中国现代主流文学社团与刊物译介西学的不足,构成了中西文学交流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Abstract]:Poetry translation plays a prominent role in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translation of Xueheng, which embodies the profound spiritual connection with Owen Babbitt's new humanism.The translation of Romantic English poetry is not contradictory with its members' opposition to Rousseau's romantic literary tendency, but is the product of the aesthetic concept of neo-humanism.It constitutes a unique landscape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the multiple translation of a poem and the great importance attached to Matthew Arnold and Christina Rosetti's poems also underlie the ideological position of neo-humanism. "The poetry translation of Xueheng School effectively makes up for the deficiency of the western translation of the mainstream Chinese literary societies and publications, and constitutes an indispensable and important link in the history of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ture.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H315.9;I04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琴娥;夏淑娟;;胡适实验主义治学方法的运用——以胡适对《红楼梦》的考证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周乾;;胡适与民国时期安徽大学的初创[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周宁;;北洋政府时期省立安徽大学的筹办与纷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卢毅;;后五四时代部分北大师生的非政治倾向[J];安徽史学;2010年01期

5 岳山;;自由主义群体议政的努力——《努力周报》的创刊和停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0期

6 林达;;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建构——论吴宓对阿诺德诗歌的译介[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2期

7 陈平原;;知识、技能与情怀(下)——新文化运动时期北大国文系的文学教育[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张春田;;论五四时期的“易卜生热”及其文化逻辑[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8年01期

9 李伟民;;吴宓的编辑思想与编辑实践[J];编辑之友;2006年05期

10 宋广波;胡适与中国民权保障同盟[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李永春;;从“理想”到现实:毛泽东创办湖南自修大学的几个问题[A];毛泽东研究总第1辑2006年第1辑[C];2006年

2 李学通;;民国科学史之一例:地质调查所的成功与启示[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3 吕文浩;;他山之石——民国社会学者的历史研究[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6年卷[C];2006年

4 宋广波;;丁文江任职淞沪督办公署总办的再评价[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5 谢慧;;胡适与上海亚东图书馆[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6 刘贵福;;论五四时期钱玄同的自由主义思想[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宋广波;;1921~1925年丁文江政治思想论析——以《努力》周报为中心的探讨[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彭春凌;;林语堂与现代中国的语文运动[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12年卷)[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来容;院士制度与民国学术[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飞;孙楷第小说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冀爱莲;翻译、传记、交游:阿瑟·韦利汉学研究策略考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潘建伟;对立与互通:新旧诗坛关系之研究(1912-1937)[D];浙江大学;2012年

5 田彤;转型期文化学的批判[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刘士林;20世纪中国学人之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刘文勇;价值理性与中国文论[D];四川大学;2002年

8 王东杰;政治、社会与文化视野下的大学“国立化”:以四川大学为例(1925—1939)[D];四川大学;2002年

9 刘墨;乾嘉学术的知识谱系[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李小玲;论胡适文学观中的民俗理念[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亮;民国时期我国图书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与特征[D];西北大学;2011年

2 刘开普;晚清民国学界师徒关系之守与变[D];北京大学;2011年

3 贾少青;吴景超经济思想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4 郝丽秀;南社湖湘巨子傅\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暴玉谨;陶孟和的早期活动及思想研究(1887-1926)[D];河北大学;2011年

6 王磊;学衡派的精英主义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7 黄家安;胡适文献整理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8 陈宝云;学衡派的文化思想探析[D];安徽大学;2003年

9 雷家琼;艰难的抗争:20世纪二三十年代女性逃婚现象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年

10 黎聪;吴宓诗歌理论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玉林;关于新人文主义批评的理解与思考[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6期

2 罗惠缙;新人文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3 朱寿桐;;辜鸿铭“尊王”观的新人文主义背景[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4 朱寿桐;;新人文主义:西方背景及中国场域的概念论辩[J];中国比较文学;2008年04期

5 朱寿桐;;“新人文主义”与“新儒学人文主义”[J];哲学研究;2009年08期

6 王威多;;设计的新价值和新境界——小议新人文主义设计[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12期

7 徐仲佳;;探幽发微 条分缕析——评朱寿桐先生新著《新人文主义的中国影迹》[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甘绍平;;新人文主义及其启示[J];哲学研究;2011年06期

9 刘吉;;迎接新人文主义时代(三)[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2年04期

10 苏生;新人文主义[J];译林;198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柏峰;;新人文主义散文的特质[A];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道路·创新·发展——“陕西文化产业发展”论坛交流论文选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新人文主义中国影迹的学术追寻[N];光明日报;2010年

2 徐仲佳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用意念理性解读新人文主义在中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刘吉;迎接新人文主义时代[N];文汇报;2011年

4 主持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 汉斯·道维勒;巴黎论道:儒学与新人文主义[N];光明日报;2012年

5 朱寿桐 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新人文主义:在意念理性上展开思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德国波鸿大学哲学系 Birgit Sandkaulen 谢永康 译;教育不只是知识的媒介更是人格的培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李春雷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 陈圣屏 台湾大学历史系博士生 徐希军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生 简明海 台湾政治大学历史所博士生 葛亮 香港大学历史系博士生;追寻近现代学者的思想轨迹[N];社会科学报;2005年

8 杨舰;科学与人文的反思[N];光明日报;2002年

9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武夷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N];科技日报;2002年

10 于平;新人文主义的文化交响[N];中国文化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乔运超;萨顿新人文主义产生的历史根源[D];河南大学;2014年

2 李玉;鲁迅与中国现代新人文主义[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3 刘伟;梁实秋对新人文主义的解读和再造[D];北京大学;2006年

4 黄昌华;论新人文主义对梁实秋和吴宓文学观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5 刘熹;“学衡”与新人文主义[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蔡龙威;欧文·白壁德的新人文主义对吴宓和梁实秋的影响[D];黑龙江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341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7341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9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