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字艺术传播德性与生产德性和消费德性的互作机制
本文选题:传播德性 + 数字艺术 ; 参考:《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摘要】:正如数字艺术传播在数字艺术产业中具有沟通艺术生产与消费环节的桥梁作用一样,数字艺术传播德性在整个数字艺术德性体系中也具有独特的地位。在产业化的原子艺术和数字艺术活动中,艺术传播德性和生产德性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这对富有张力的关系中相生相长。一方面,艺术生产德性通过艺术文本德性这一中介能作用于艺术传播德性的建构,同时,艺术传播德性的展现又是裁决艺术生产德性高低有无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艺术传播德性的建构并不是被动地依赖生产德性,它还具有很强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同理,艺术传播德性与消费德性则处在导向力与引导力的双重互动关系中。数字艺术的特别之处在于,在自由数字艺术生产和传播活动中,艺术传播德性可以等同于艺术生产德性或者消费德性。无论是艺术生产德性和消费德性对艺术传播德性构建的影响,还是后者对前两者的反作用影响,最终都需要通过传播主体来起作用。
[Abstract]:Just as digital art communication plays a role as a bridge between art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in the digital art industry, digital art communication virtue also plays a unique role in the whole digital art morality system.In the industrial activities of atomic art and digital art, the moral character of artistic communication and the virtue of production are closely related to each other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ce and the reaction force.On the one hand, the virtue of art production can ac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virtue of art communication through the intermediary of virtue of art text,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display of virtue of art communication is the precondition to judge whether the virtue of art production exists or not.On the other h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rtistic communication virtue is not passively dependent on production virtue, but also has strong initiative and autonomy.Similarly, the virtue of art communication and the morality of consumption are in the dual interaction of guiding force and guiding force.The special point of digital art is that in free digital art production and communication, artistic communication virtue can be equated with artistic production virtue or consumer virtue.Whether it is the influence of the virtue of art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virtue of art communication, or the reaction of the latter to the former two, it is necessary to act through the subject of communication.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数字艺术哲学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09BZX060)
【分类号】:J0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伍铁平,岑运强,吴洁;驳《索绪尔语言理论新探》的谬误[J];外语学刊;2003年04期
2 张新光;;现代农业与小农制衔接的两个理论问题[J];攀登;2009年02期
3 马军显;创新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4年04期
4 吴念胜;;关于犯罪客体要件内涵的探讨[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彭正穗;;教学过程“三主论”摭谈[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姚倩;;试论马克思的人与自然思想[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7 谭运进;;我国失业问题的多视角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曹孟勤;冷开振;;生态文明何以文明——在马克思物质变换概念限度内[J];鄱阳湖学刊;2009年03期
9 刘志飞;;生态消费伦理与生态文明建设[J];鄱阳湖学刊;2010年03期
10 徐明魁;杨志军;;论对我国“观赏型”体育消费者研究的必要性——以CBA联赛南京主场观众为切入点[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志峰;;公民科学素质基本标准的框架结构[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支育辉;;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及其国际金融危机的新特点[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雷君;;马克思金融危机理论对防范金融危机的现实意义[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蒋万胜;李小燕;;《资本论》生态思想的当代价值[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暨商洛率先突破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张元元;;资源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陕北为例[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暨商洛率先突破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徐长玉;陈兵建;;基于马克思分配理论视角的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研究[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延安经济社会发展新思路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支育辉;;马克思货币理论与西咸新区经济发展研究[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延安经济社会发展新思路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董新昱;裘祖雄;;病案信息在医院内部用户的需求特点及心理分析[A];中国医院协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九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王淑芹;;企业社会责任论解[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10 李雅儒;;论新一轮思想解放——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每个人的全面发展[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奇志;经济全球化下金融危机的治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高伟;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刘宇辉;高等教育视角下的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赵善华;虚拟经济视角下我国房地产泡沫生成机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吕晓萍;我国以工促农制度创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仿松;财政教育投资及其绩效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7 廖添土;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历史考察与制度建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昶学;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与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刘法宪;重庆市锰矿产业发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10 王跃梅;农村劳动力外流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孟兆芳;以人为本视角下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潘双华;基于两型社会的科技创新价值取向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夏君;质疑劳动力租赁:《法国民法典》第1710条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5 旷叶云;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融资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黄艳华;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保护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辉;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价值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黄声兰;江西城市化进程中服务业发展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9 田苗苗;对赣闽边农村民间借贷利率的再认识[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10 沈培芳;大学生创业素质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晓叶;;数字艺术亟待解决的问题[J];文艺争鸣;2009年10期
2 吴小燕;;我国数字艺术发展趋势[J];大众文艺;2010年19期
3 高宇宏;;初探数字艺术[J];美术观察;2010年10期
4 李尊雨;;浅谈国内数字艺术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未来[J];艺术科技;2006年03期
5 朱彦栋;;意象——数字艺术中的神灵之光[J];成功(教育);2007年03期
6 明豪侠;;数字艺术改变我们传统的城市艺术形态[J];大美术;2007年12期
7 龚俊辉;;公共艺术的数字传达——数字艺术表现手段融入当代公共艺术教育的探讨[J];上海艺术家;2008年04期
8 敖蕾;蔡璨;;2011年数字艺术学年度报告[J];文艺争鸣;2011年10期
9 焦应奇;;数字艺术辩[J];中国美术馆;2005年07期
10 李于昆;;数字艺术中的艺术家角色[J];美术观察;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吴乃群;史耀军;王静;;关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探索[A];高教科研2006(上册:校长论坛·教育改革)[C];2006年
2 李四达;;方兴未艾的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数字媒体艺术概论》作者心得[A];探索的脚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建淳 记者 董云平;第二届全国高校数字艺术教育论坛举行[N];黑龙江日报;2011年
2 龚小因;中美共建中国世界级数字艺术基地[N];重庆日报;2000年
3 林之闻;数字艺术产业启动CDA项目[N];光明日报;2006年
4 新城;数字艺术人才短缺[N];计算机世界;2006年
5 本报记者 明慧;数字艺术 走进互动情态[N];中国改革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顾雪林;探访数字艺术培训基地[N];中国教育报;2006年
7 李凝;高校数字艺术类专业实训与培训联盟成立[N];科技日报;2007年
8 记者 吕路阳;400位动漫精英榕城探讨创作[N];福州日报;2010年
9 高赛;数字艺术产业遭遇人才屏障[N];光明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舒晴;数字艺术产业遭遇人才荒[N];中国改革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倪万;数字化艺术传播形态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润娟;数字艺术的和谐自由论[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2 程敏;数字艺术与人类社会现实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肖波;虚拟数字艺术的超真实表现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2年
4 韦亦佳;谈艺术作品的原作和数字艺术[D];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
5 徐梅艳;数字艺术生产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吕海刚;数字艺术消费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张国圣;数字艺术谱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丽黎;当代艺术中的数字手段[D];湖北美术学院;2007年
9 卢昕昕;论数字技术对当代艺术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夏进军;数字化设计艺术审美探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585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758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