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的语言特性与文学研究的语言关涉性
本文选题:文学批评论 + 文学研究 ; 参考:《文艺争鸣》2013年11期
【摘要】:正文学和语言虽然是学术紧邻,同处于一个大学科之中,但是长期以来,语言学研究和文学研究各司其职,各行其是,互不相扰,甚至于在学科之间壁垒森严,互为雷池。这样的状况其实并不正常。汉语言文学既然长期以来合成一个大学科,则可说明两个学科之间的联系是天然的,彼此分割是不合适的。在学术文化历史上,既研究甚至创作文学,又治语言学的学者并不罕见,影响大的有王力、方光焘等。当代学界也有语言学和文学两种学问兼治的学人,我所知道的就有王希杰教授和程祥徽教授等。本文涉及的朱寿桐教授则属于另一种类型,他不研究语言学,但在他的文学批评和文
[Abstract]:Although orthodox literature and language are close neighbors of learning, they are in the same discipline, but for a long time, linguistic studies and literary studies have performed their respective duties, and they do not interfere with each other, even in the discipline of strict barriers, mutual thunder pool. Such a situation is not normal. Since the literature of Chinese language has long been a large subject,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disciplines is natural and it is inappropriate to separate them from each other. In the history of academic culture, it is not uncommon for scholars to study or even create literature and to govern linguistics. The influential scholars include Wang Li, Fang Guangtao and so on. There are scholars of both linguistics and literature in contemporary academia. I know Professor Wang Xijie and Professor Cheng Xianghui. Professor Zhu Shoutong in this article belongs to another type. He does not study linguistics, but in his literary criticism and literature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I0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朱寿桐;;鲁迅的文学身份、批评本体写作与汉语新文学的发展前景[J];鲁迅研究月刊;2012年08期
2 朱寿桐;;文学研究:批评与学术的乖谬[J];探索与争鸣;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朱寿桐;;创作主体、行为主体与存在主体——论鲁迅对汉语新文学的多面体贡献[J];江海学刊;2013年03期
2 朱寿桐;;重新理解文学批评[J];文艺争鸣;2012年02期
3 崔云伟;刘增人;;2012年鲁迅研究述评[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朱寿桐;;论中国现代文学的批评本体形态[J];文艺研究;2006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德全;;文学研究的功能途径[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年11期
2 邹志勇;;文学与语言学互动历史的初步检视[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王莹;;新时期文学语言学研究的反思与前瞻[J];文艺评论;2009年06期
4 Г.Н.波斯佩洛夫 ,宋若男;论文艺学的科学性[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02期
5 刘晓军 ,饶青欣;横看成岭侧成峰——多元视角下的文学研究[J];中文自学指导;2005年05期
6 刘辉;;文学研究疆界的扩展及与文化研究的关系——王宁访谈[J];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05期
7 张荣翼;;文学研究的三个层面:实体、想象和体制[J];中州学刊;2009年04期
8 方成;;走向“文化病理学”的文学研究[J];外语研究;2009年05期
9 吕娟霞;;西方生态批评述评[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10 张荣翼;张译丹;;文学研究的学科权力:知识转换和嫁接[J];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后记[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8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4年
2 陶东风;;文学的知识生产与文学研究的机制创新[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3 王善忠;;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研究[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许明;;作为科学的文艺学是否可能[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姚文放;;文化在文学领域中的表达——巴赫金的启示[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6 童庆炳;;文学独特审美场域与文学人口——与文学终结论者对话[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陆贵山;;文学研究的综合与创新[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郭跃辉;;新时期外来文论教材对我国文学理论观念的影响[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9 何休;;身份的转换及其在政治与艺术之间的艰难选择——论何其芳现象(下篇:1942—1977)[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10 陈雪虎;;人文之维及其当代面对:文论美学30年回望[A];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闻;性别文学研究与两性和谐[N];中国教育报;2006年
2 张煜;文学研究的当代性与世界性[N];文艺报;2005年
3 明江;“文学研究不应该仅仅是分析作家作品”[N];文艺报;2011年
4 黄震云;当前文学研究领域中的两个课题[N];人民政协报;2002年
5 陈平原;俗文学研究的精神性、文学性与当代性[N];中华读书报;2004年
6 刘悦笛;“全球化”和“拟像”时代的文学命运[N];文艺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王小宁;文学研究开拓全方位视角[N];人民政协报;2001年
8 毛正天 徐燕来;当前文学研究中相关问题的理论讨论[N];文艺报;2005年
9 南帆;研究方法、过度阐释与二元对立[N];中华读书报;2010年
10 王 沁;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研究[N];学习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首献;人学文学论[D];浙江大学;2005年
2 徐翔;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神话化现象批判[D];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
3 徐承;高友工中国抒情传统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4 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5 程镇海;对全球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若干问题的思考[D];复旦大学;2007年
6 王大桥;中国语境中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视野及其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赵玉;媒介场中“文学事实”的通变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甘锋;洛文塔尔文学传播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卢玉玲;文学翻译与世界文学地图的重塑[D];复旦大学;2007年
10 周瑞敏;诗歌含义生成的语言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春;布迪厄“文学场”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吴岚冲;语本:媒介环境学视野中的文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王素音;“非个人化”创作理论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4 马利;关联性:小说交际中意义的建构与重构[D];长沙理工大学;2009年
5 李莉;试论消费时代的文学活动与文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6 闵亮;翻译、文学操纵与文化身份的塑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7 葛桐;互文性与文学理论建构[D];山东大学;2007年
8 陈敏;文学阐释的审美关联理论[D];西南大学;2007年
9 李涛;文学媒介化与人文精神的延续[D];黑龙江大学;2008年
10 张海燕;韦勒克“批评的概念”的文艺学及批评学意义[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7821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782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