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隐含作者”补解

发布时间:2018-04-30 09:31

  本文选题:隐含作者 + 读者主体维度 ; 参考:《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年03期


【摘要】:叙事学在进入到后经典的发展阶段后,其主要的特征是打破了经典叙事学将研究视野规制在文本的诸多局限,以隐含作者身份出现的作者以及读者均被纳入后经典叙事学的研究范围之内,这也就完成了叙事学由语言模式向交流模式的转变。在后一模式的理论探索中,隐含作者的研究成为关切作者、不可靠叙述等的关键理论问题。因此本文提出将隐含作者纳入到编码-解码的理解框架中去考量,并且注意到编码过程的历史、社会、文化复杂性的同时,还应将解码的复杂性考虑进来,也就是说,将隐含作者置于读者接受维度来加以解读的时候,要充分理解隐含作者解码之读者接受维度的历史、社会、文化因素。这些因素影响到对作品隐含作者的建构,甚至因此决定一部作品的命运。
[Abstract]:After entering the stage of post-classical development, narratology is characterized by breaking the limitations of classical narratology which regulates the research field of vision in the text. Both the author and the reader who appear as implied authors are included in the research scope of post-classical narratology, which complet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narratology from language mode to communication mode. In the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of the latter model, the author's research has become a key theoretical concern for the author, unreliable narration, and so on. Therefore,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implicit author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code-decoding understanding, and that the complexity of decoding should also be taken into account while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historical, social and cultural complexity of the coding process. When the implied author is placed in the reader-acceptance dimension to be interpreted, it is necessary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historical,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of the reader-acceptance dimension decoded by the implied author. These factors affect the construction of implied authors and even determine the fate of a work.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文学院;
【基金】:2013年度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传统诗歌叙事批评研究”(项目编号:13YS010)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乔国强;;“隐含作者”新解[J];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2 薛春霞;;真实作者与隐含作者的伦理关系[J];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3 邵锦娣,周苹;第一人称叙事与可靠性问题[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 谭君强;论叙事作品中叙述者的可靠与不可靠性[J];思想战线;2005年06期

5 尚必武;胡全生;;西方叙事学界的“隐含作者”之争述评——兼纪念韦恩·布思去世两周年[J];山东外语教学;2007年05期

6 姜飞科;;简谈《小说修辞学》之视点问题[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年03期

7 罗朝晖;;也谈“隐含作者”[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年04期

8 柳晓;;修辞意图、叙事技巧与伦理反应——评詹姆斯·费伦的《活着就是讲述:人物叙述的修辞与伦理》[J];叙事(中国版);2009年00期

9 马明奎;;试论隐含作者的叙述心理和叙述方式[J];集宁师专学报;2010年01期

10 朱孔阳;王辉;;小说《莽从中》和电影《罗生门》叙事策略的比较[J];学理论;201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蒋红艳;徐晓杰;;修辞性叙事理论框架中交流模式研究[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赵琨;谈谈“身份理论”[N];文艺报;2002年

2 周发祥;比较文学:机遇与挑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何青志;隐含作者的多维阐释[D];吉林大学;2011年

2 汪建峰;韦恩·布斯与西方文学批评的修辞视角[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凌哠虎;论“隐含作者”[D];安徽大学;2012年

2 孔维玲;隐含作者:争论与前景[D];南京大学;2012年

3 张子昆;叙事交流情境中的隐含作者[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李新艺;论叙事视角与创作心态[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张春燕;“隐含作者”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委艳;修辞叙事学研究初探[D];兰州大学;2007年

7 李慧;“叙事作为修辞”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卫;“非正常人”叙述视角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9 刘艳梅;虚构的叙事 叙事的虚构[D];兰州大学;2008年

10 郭明玉;论叙事动力的流程和类型[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240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8240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5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