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人”、启蒙与中国特色现实主义批评观——论梁启超的艺术批评思想与实践
本文选题:艺术批评 + 新民 ; 参考:《艺术百家》2015年06期
【摘要】:文章分析梳理梁启超之基于其社会理想、美学思想的艺术批评思想及实践。梁启超以"革命家"的身份关注文学、艺术和学术。他提倡呼吁"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和戏剧革新,希望通过艺术(尤其是写实性的艺术)而达到"新民"、"改良群治"(即改造"国民性")、唤醒大众的目的,从而实现艺术的社会价值和教化功能。梁启超的"新民"说和"移人"论,可以说上接儒家教化传统,下启20世纪文艺政治功能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艺术批评潮流。梁启超实际上开启了20世纪中国艺术中最重要的一种艺术创作和批评思想——现实主义或写实主义——的源头。梁启超的美学和艺术批评思想,对20世纪中国艺术批评具有某种原型的意义。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Liang Qichao's artistic criticism and practice based on his social ideal and aesthetic thought. Liang Qichao is concerned with literature, art and scholarship as a revolutionary. He advocated calling for "revolution in poetry", "revolution in fiction", "revolution in literature" and revolution in drama. He hoped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new people" and "improving group governance" (that is, reforming "national character") through art (especially realistic art), so as to awaken the masse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social value of art and the function of enlightenment. Liang Qichao's theory of "new people" and "transfer of people" can be said to follow the tradition of Confucian education, and the 20th century literature and art political function theory, socialist realism and other art criticism trends. Liang Qichao actually opened the source of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rtistic creation and critical thought-realism or realism-in Chinese art in the 20 ~ (th) century. Liang Qichao's aesthetics and artistic criticism have some archetypal significance to Chinese art criticism in the 20 th century.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市艺术研究所;
【分类号】:J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善腊;;鲁虹艺术批评中的难解情结[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2 陈健强;;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的新看法[J];艺术.生活;2008年03期
3 张维青;;艺术批评的引领意识[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4 高岭;;恢复艺术批评的理论高度[J];艺术.生活;2009年04期
5 叶朗;;发展严肃的艺术批评[J];文艺争鸣;2010年02期
6 王春亮;;接受与艺术批评[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年08期
7 苏伟;;艺术批评与现代性[J];当代艺术与投资;2010年09期
8 王春亮;刘思慧;;语言与艺术批评的对话[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年08期
9 ;专题:艺术批评与政治话语[J];东方艺术;2010年21期
10 查常平;;艺术批评的自觉性与本土化的自恋情结[J];艺术.生活;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丁长河;;艺术批评需要标准[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2 丁涛;;艺术批评的尺度[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刘林;;失语? 私语?——论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失语的状况及私语批评[A];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4年
4 夏宁博;;作为一种艺术传播方式的艺术批评[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一辑)[C];2011年
5 薛亚军;;无能的批评——对批评圈子化、资本介入与批评共谋的批评[A];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4年
6 朱中原;;困境与抉择:关于当代艺术批评制度的批评与反思[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卢缓;艺术批评:边界和规范[N];中国文化报;2007年
2 蓝凡;艺术的批评与批评的艺术[N];文汇报;2008年
3 段君;艺术批评的语言[N];中国文化报;2009年
4 商报记者 刘洋;艺术批评也是一种创造[N];北京商报;2009年
5 王秀雄;打开艺术批评的视野[N];文艺报;2010年
6 李心沫;艺术批评需要新秩序[N];中国文化报;2009年
7 祝如;艺术批评不是获利工具[N];中国文化报;2011年
8 杨振宇;作为艺术的艺术批评[N];美术报;2011年
9 刘淳;当今的艺术批评因何缺少质量?[N];中国文化报;2011年
10 杜大恺;艺术批评的失语[N];光明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汪军;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批评[D];东南大学;2005年
2 董虹霞;西方现代艺术批评的起源[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震;多媒体语境的艺术批评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2年
2 刘林;中国当代艺术批评中的“私语批评”现象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4年
3 洪潇亭;法国艺术展览与现代艺术批评的兴起[1850-1863][D];中国美术学院;2004年
4 陶铮;论罗莎琳·克劳斯结构主义时期的艺术批评[D];浙江大学;2011年
5 雷坤宁;他者的视线[D];中央美术学院;2015年
6 张娜娜;隐退的传统[D];中央美术学院;2014年
,本文编号:18288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828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