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论数字艺术德性生成机制

发布时间:2018-05-01 22:16

  本文选题:数字艺术 + 德性 ; 参考:《理论学刊》2013年02期


【摘要】:艺术德性即艺术之于主体特有的陶冶情操、涵养精神、净化心灵、启迪思想等利他价值。在数字艺术系统中,艺术德性的生成经历了三个过程:生活德性和职业德性实现了完美统一,这是数字艺术德性较之原子艺术德性建构的第一个飞跃和质变;互动德性的生成是数字艺术德性的第二个飞跃和质变,它对艺术本体的创造性贡献是在原子艺术真实的基础上开拓出本真真实和虚拟真实两种艺术德性要素,并相应地创生出本真情感和虚拟情感两种新型自由情感;智能德性的获得是数字艺术德性机制建设的第三个飞跃和质变,它为艺术本体贡献了超现实真实这一新型艺术德性构成要素,并创生出超现实自由情感。本真情感、超现实情感和虚拟情感是数字艺术德性特有的三大情感属性,它们共同构成了数字艺术的德性本质——数字德性。
[Abstract]:Artistic virtue is the altruistic value of art to the subject, to cultivate the spirit, to purify the mind and to enlighten the mind. In the digital art system, the formation of artistic virtue has experienced three processes: life virtue and professional virtue have realized perfect unity, which is the first leap and qualitative change of digital art virtue compared with atomic art morality construction; The formation of interactive virtue is the second leap and qualitative change of the virtue of digital art. Its creative contribution to the art ontology is to develop two elements of artistic virtue on the basis of atomic art truth. The acquisition of intellectual virtue is the third leap and qualitative chang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ral mechanism of digital art. It contributes surreal reality, a new type of artistic virtue, and creates surreal free emotion. True emotion, surreal emotion and virtual emotion are three special emotional attributes of virtue in digital art, which together constitute the virtue essence of digital art-digital virtue.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字艺术哲学研究”(项目编号:09BZX060)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J0-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马立新;;论艺术德性[J];桂海论丛;2012年05期

2 马立新;;数字艺术创作论[J];理论学刊;2006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玉萍;;“欲望的缺失”与佩科拉的命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剖析《最蓝的眼睛》[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1期

2 亢晋芳;刘忠;;对《原野》内在意蕴的阐释[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原魁社;;由制度之“畏”到内心之“敬”——诚信规则的内化路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周艳芳;;中、希神话利益观之比较[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5 曾胜;;女性、身体和艺术——电影《钢琴课》与《女钢琴师》的比较分析[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6 原魁社;;从超自然力量的消解看诚信危机[J];武陵学刊;2010年06期

7 原魁社;;权威性:道德评价的内在属性[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6期

8 冯小禄;张欢;;论拟骚体中汉人焦虑心态的表现及根由[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9 周艳芳;;中国神话之善恶观[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刘平;;从马克思的冲突理论解读《塔纳珂》中的以色列民族史[J];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08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平;;从马克思的冲突理论解读《塔纳珂》中的以色列民族史[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新宇;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虚无主义的超越[D];吉林大学;2011年

2 王学谦;酒神狂歌与刑天之舞[D];吉林大学;2011年

3 魏筠;生活意义: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寻求[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赵周宽;后形而上学与美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方新文;对话德育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梁德友;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7 纪逗;论本雅明的历史和时间意识[D];黑龙江大学;2011年

8 高山奎;列奥·施特劳斯犹太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9 张盾;现代性问题图景中的马克思哲学革命[D];吉林大学;2004年

10 秦越存;追寻美德之路[D];黑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梅艳;数字艺术生产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松;康德道德哲学视野中的道德评价考察[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3 王一飞;论《美国悲剧》的欲望主题[D];浙江大学;2011年

4 陆乐;魏晋名士身体观之形成与变迁[D];复旦大学;2011年

5 李孟璇;歌剧《原野》“金子”的形象塑造及唱段分析[D];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6 柳博;高校和谐德育教育[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7 宋晓艳;从超感性领域的建构到人的原初感性的复归[D];辽宁大学;2011年

8 周丽娜;论尼采人性自由思想及其影响[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1年

9 刘晓敏;论数字艺术的设计思维和审美价值[D];延边大学;2011年

10 赵勇敢;当代价值论转向的困境与理路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丽媛;马立新;;大真之美——论奥斯卡“大片”艺术之“大”[J];电影文学;2012年04期

2 马立新;;美感新论[J];桂海论丛;2011年04期

3 马立新;;自由情感论[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尊雨;;浅谈国内数字艺术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未来[J];艺术科技;2006年03期

2 朱彦栋;;意象——数字艺术中的神灵之光[J];成功(教育);2007年03期

3 龚俊辉;;公共艺术的数字传达——数字艺术表现手段融入当代公共艺术教育的探讨[J];上海艺术家;2008年04期

4 张晓叶;;数字艺术亟待解决的问题[J];文艺争鸣;2009年10期

5 吴小燕;;我国数字艺术发展趋势[J];大众文艺;2010年19期

6 高宇宏;;初探数字艺术[J];美术观察;2010年10期

7 敖蕾;蔡璨;;2011年数字艺术学年度报告[J];文艺争鸣;2011年10期

8 陈权;;浅谈数字艺术[J];科技经济市场;2007年10期

9 明豪侠;;数字艺术改变我们传统的城市艺术形态[J];大美术;2007年12期

10 周飞;;“诗与数学的统一”——数字艺术[J];美术大观;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吴乃群;史耀军;王静;;关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探索[A];高教科研2006(上册:校长论坛·教育改革)[C];2006年

2 李四达;;方兴未艾的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数字媒体艺术概论》作者心得[A];探索的脚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建淳 记者 董云平;第二届全国高校数字艺术教育论坛举行[N];黑龙江日报;2011年

2 龚小因;中美共建中国世界级数字艺术基地[N];重庆日报;2000年

3 林之闻;数字艺术产业启动CDA项目[N];光明日报;2006年

4 新城;数字艺术人才短缺[N];计算机世界;2006年

5 本报记者 明慧;数字艺术 走进互动情态[N];中国改革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顾雪林;探访数字艺术培训基地[N];中国教育报;2006年

7 李凝;高校数字艺术类专业实训与培训联盟成立[N];科技日报;2007年

8 记者 吕路阳;400位动漫精英榕城探讨创作[N];福州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舒晴;数字艺术产业遭遇人才荒[N];中国改革报;2007年

10 黄坚;数字艺术对文化的挑战[N];文艺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倪万;数字化艺术传播形态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润娟;数字艺术的和谐自由论[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2 肖波;虚拟数字艺术的超真实表现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2年

3 徐梅艳;数字艺术生产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程敏;数字艺术与人类社会现实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韦亦佳;谈艺术作品的原作和数字艺术[D];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

6 吕海刚;数字艺术消费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张国圣;数字艺术谱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卢昕昕;论数字技术对当代艺术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9 夏进军;数字化设计艺术审美探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10 刘丽黎;当代艺术中的数字手段[D];湖北美术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18312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8312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e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