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成岭侧成峰——解读文革时期文学翻译中的“反意识形态”
本文选题:文革时期 + 文学翻译 ; 参考:《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摘要】:文革时期的文学翻译活动通常被视为"极端政治意识形态化的翻译行为"。无论是在翻译题材的选择、对译者的组织管理方面还是译作的出版发行方面,政治意识形态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但是,看待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必须持辩证的态度,文革期间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反意识形态现象,这一点可以从导读文字的非政治性解读、地下读书运动与思想启蒙、大量存在的潜在译作等3个方面得到印证。
[Abstract]:Literary translation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was usually regarded as "extreme political ideology translation behavior". Political ideology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choice of translation themes, th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ranslators and the public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translated works. However, the translation activities in this period must be viewed with a dialectical attitude.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re were also obvious anti-ideological phenomena, which can be explained from the non-pol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guiding text, the underground reading movement and the ideological enlightenment. A large number of potential translations and other aspects have been confirmed.
【作者单位】: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管理大队;
【分类号】:I0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国俊;;权力话语与文革时期的外国文学翻译[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靳彪,赵秀明;“文革”十年间的中国翻译界[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3 马士奎;文革期间的外国文学翻译[J];中国翻译;200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磊;翻译中主体因素对文化信息传播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张俏;;女性主义翻译视角下译者的主体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3 王丹凤;;浅议多元系统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4 史默琳;;译者文化身份与翻译策略的选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5 王静媛;;简论伽达默尔解释学运用于翻译研究的利与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
6 梁淑芳;;浅议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角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7 张聪;;意识形态对20世纪中国翻译实践的影响[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8 谢天振;;论比较文学的翻译转向[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刘影;;城市文学的“上海怀旧”之旅[J];北方论丛;2006年05期
10 陈先贵;胡冬宁;;译者主体性与新闻编译[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孔燕;;从文化角度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2 吴建;;从文学翻译中错位文化意象的处理谈起:翻译文学一定要保留“洋装”么?[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彭辉;;从多维视角为文学翻译中的“误读”正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骆贤凤;;文学翻译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述略[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冯军;论外宣翻译中语义与风格的趋同及筛选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桂兰;论重译的世俗化取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毛志文;结构诗学与诗歌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卢志宏;新时期以来翻译文学期刊译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谢华;翻译美学的文化考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丹丹;从功能主义理论视角看中国高校网页简介英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肖艳;文学翻译中的误译问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陆子晋;论文学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韩莉;从功能理论试析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的区别[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周思谕;清末民初对《福尔摩斯探案集》的译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胡梦颖;特殊的赞助人—论姜椿芳对翻译活动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谷嫦欣;英汉脏话翻译的文化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颜纯;意识形态对广告语翻译的操纵[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赵亮;从福尔摩斯的翻译看西方叙事技巧在清末民初的移植与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10 赵静;“上海梦”的契合与差异[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马士奎;文革期间的外国文学翻译[J];中国翻译;2003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天振;;非常时期的非常翻译——关于中国大陆文革时期的文学翻译[J];中国比较文学;2009年02期
2 尤明英;谭燕萍;;从目的论角度看文革翻译[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年09期
3 袁洪庚;;试论文学翻译中的风格概念[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4 ;第二届戈宝权文学翻译奖评奖揭晓[J];译林;1994年04期
5 薛浩;;从译者的风格看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J];英语自学;1994年12期
6 ;全国第二次少数民族文学翻译会议在内蒙赤峰召开[J];民族文学;1996年07期
7 周晔;想象力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初探[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李晓静,昌切;高屋建瓴 通观微至——《文学翻译比较美学》略评[J];出版科学;2002年02期
9 秦露;网络传播与文学翻译问题[J];中国比较文学;2002年03期
10 王理行;忠实是文学翻译的目标和标准——谈文学翻译和文学翻译批评[J];外国文学;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龚建培;;对激情时尚的再思考——文革时期色彩现象解读[A];2001-2003中国流行色优秀论文集[C];2003年
2 贾文浩;;文学翻译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林语堂散文自译和古文小品英译对文学翻译的启示[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三期)[C];1996年
3 黄继谦;;文革水墨人物画的创作环境和基本特征[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4 汪懿婷;;从改写理论的视角析文学翻译中的有意误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于应机;;词典翻译与文学翻译:本质与特点浅析[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张传彪;;对“异化”的困惑与思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郑雪彬;;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在文学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胡兆云;;互文性理论与文学翻译的互文还原原则[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刘孔喜;杨炳钧;;文学翻译译文修改的原型论取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10 江艺;;神似种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柳斌杰;在中欧文学翻译出版论坛上的致辞[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2 刘建林;文学翻译不宜“专业化”[N];光明日报;2009年
3 马爱农;我和文学翻译[N];文艺报;2011年
4 钟闻熹;外国儿童与青少年文学翻译研究中心成立[N];文艺报;2011年
5 胡志挥;老舍先生与文学翻译[N];文艺报;2011年
6 周士君;走出文学翻译的窘境[N];光明日报;2005年
7 周士君;如何走出文学翻译的窘境?[N];中华读书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陈熙涵;文学翻译人才青黄不接[N];文汇报;2008年
9 明江;“我们强烈感受到民族文学翻译的使命”[N];文艺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任震宇;文学爱好者翻译异军突起[N];中国消费者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文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效果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金鹏;符号化政治——并以文革时期符号象征秩序为例[D];复旦大学;2003年
3 韩子满;文学翻译中的杂合现象[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4 刘军;龙蛇之蛰 以存身也[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赵颖;想象与文学翻译的“团结”[D];河南大学;2009年
6 卢玉玲;文学翻译与世界文学地图的重塑[D];复旦大学;2007年
7 袁新;论“文学译本是‘气韵生动的生命形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金兵;文学翻译中原作陌生化手法的再现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9 尹衍桐;穿越时空的对话:文学翻译价值论[D];山东大学;2007年
10 陈志杰;文言在外汉翻译中的适用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琼;论意识形态和诗学对文革时期文学翻译的操控[D];湘潭大学;2006年
2 严天钦;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风格[D];四川大学;2004年
3 杨书;文学翻译的归化与异化[D];外交学院;2001年
4 李学萍;文学翻译的符号学视野[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5 毕海英;文学翻译中译文读者的角色[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6 沈宇;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对等[D];上海海运学院;2002年
7 张秀花;《远大前程》三种中译本的比较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3年
8 费书东;他知道自己是个诗人——论方平的跨语际实践及其比较文学史意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9 陈晓霞;从目的论看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10 许磊;意识形态在文学翻译中的操控[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8416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841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