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作为“事件”的文学作品
本文选题:文学事件 + 接受理论 ; 参考:《社会科学》2012年11期
【摘要】: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跟阅读体验活动密不可分,它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共同生成的过程,因此,作品即文学事件,读者即作品内在的生产要素。从这一角度看,接受理论自然成为研究文学作品存在方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文学作品处在现实与幻想的边界,是个亦真亦幻的世界。读者就立足边界,不断往返穿越边界。正是这种"边界文化"的独特性,致使文学事件区别于现实生活事件,使文学阅读成为区别于现实经历的独特的体验活动。作为事件的文学作品是向历史开放的,其存在方式打上了时代印记。文学作品必定烙印着双重品格:作为文学文本,它是既成的、历史的;而作为事件的文学作品则只能是当代的,它是发生在当前的文学生产事件。
[Abstract]:The existence of literary works is closely related to reading experience. It is the proces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readers and texts. Therefore, the works are literary events, the readers are the internal production elements of the works.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reception theory naturally becomes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ways to study the existence of literary works. Literature is at the boundary of reality and fantasy, and it is a world of truth and illusion. The reader bases himself on the boundary and goes back and forth to and from the boundary. It is the uniqueness of this "boundary culture" that distinguishes literary events from real life events and makes literary reading a unique experiential activity different from real experience. As an event, literary works are open to history, and the way of their existence is marked by the times. Literary works must be marked with dual character: as a literary text, it is established and historical, while the literary works as an event can only be contemporary, which occurs in the current literary production event.
【作者单位】: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I0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建章;论《聊斋志异》“弄假成真”的艺术技巧[J];蒲松龄研究;2003年04期
2 邹宗良;;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聊斋志异·娇娜》篇创作心态探析[J];蒲松龄研究;2008年01期
3 王军明;;《凤阳士人》情爱模式的叙事伦理学诠释[J];蒲松龄研究;2011年04期
4 孙慧;;安贝托·艾柯的小说叙事策略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5 周涛;论鲁迅小说中第一人称叙事的可靠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6 祝亚峰;;经典阅读与外国文学教学[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7 江守义;何旺生;;以批评建理论——关于当前文学理论建设的思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兰珊;;神话型理想面对现实的执着追问——试析《堂吉诃德》中镜子-本文的指示作用和主要本文的寓意[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9 高明玉;;洛丽塔:一朵无意识浇灌出的“镜中花”[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10 王中;论《啼笑因缘》的多重趣味组合[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林珍;;《远山淡影》中的不可靠叙述与读者解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蒋红艳;徐晓杰;;修辞性叙事理论框架中交流模式研究[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杨光祖;;批评的底线伦理与批评家理论主体的建构[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6)[C];2005年
4 孙素茶;;喜剧形式下的悲剧内涵——解读马克·吐温的《苦行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张礼牡;;试析《押沙龙,押沙龙!》的叙事特色[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何卫平;;伽达默尔为何批评接受美学?[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7 尹爱青;;解放、创造、发展——生命质量提升的本质意义——音乐审美教育人学价值透视[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8 陈学广;;从语际翻译看文学语言的特性——也谈诗的可译与不可译[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魏晓红;乔治·艾略特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赛力克布力;论新时期哈萨克小说创作[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吕敏宏;手中放飞的风筝[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佳;黑泽明作品的美学特质及其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启示[D];南开大学;2010年
9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10 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代丽君;论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史观[D];湘潭大学;2010年
2 高岛;论索尔·贝娄短篇小说中的叙事伦理[D];湘潭大学;2010年
3 刘雪花;论《白鲸》中人与自然的关系[D];湘潭大学;2010年
4 魏秋华;论动画电影的叙事伦理[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波;菲茨杰拉德小说的叙事艺术[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涛;现代与传统的交织[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培婷;《虹》的叙事艺术[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崔妮;论伊瑟尔的阅读理论及其深化[D];西北大学;2010年
9 于莉莉;金圣叹《西厢记》评点的阐释理论[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张琳琳;黎巴嫩女作家哈南·谢赫小说《泽赫拉的故事》的女性主义解读[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大来;;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及其限度[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2 刘虎;;接受理论与文学翻译的多元化标准[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3 王小平;文艺理论研究的新创获——读支宇的《文学批评的批评》[J];天府新论;2005年04期
4 胡燕春;比较文学视野中的韦勒克批评理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5 戴舒芩;;读者与文本——接受理论的两极[J];文教资料;2007年21期
6 吴玉光;;从接受理论看汉语诗词中模糊表达的英译[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吴艳晖;;谈接受理论对儿童文学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J];考试周刊;2009年28期
8 李新亮;;接受理论与解构主义的阅读差异[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刘震;“透视主义”:范式纠缠中的困境[J];东南学术;2002年03期
10 王文营;;接受理论对文学阅读观念阐释的价值意义[J];山东文学;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涂兵兰;;翻译文学的俗化与消费接受[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吴慧颖;;毛泽东的文学接受理论[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八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3年
3 陈雪虎;;批评理论化及其问题[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4 曲春景;;观众的伦理诉求与故事的人文价值[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5 郭跃辉;;新时期外来文论教材对我国文学理论观念的影响[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6 潘啸龙;;论文学作品的“多义性”[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7 王洪志;;文学批评的批判品格:失落与寻求[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8 钟华;;比较文学学科自身内在的悖论[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晓峰;文艺理论与批评的末路与新生[N];辽宁日报;2008年
2 ;比较文学的(语言)危机[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高旭东;文学与哲学的比较研究概观[N];中华读书报;2004年
4 邵宏;文艺学与比较文艺学[N];文艺报;2001年
5 王晓峰;文学的思想性[N];辽宁日报;2007年
6 董学文;新时期三十年文艺理论的反思[N];学习时报;2008年
7 美国 理查德·布劳德海德 译 生安锋;让我们之间有一种交流[N];文艺报;2001年
8 蒋扬帆;意象新解[N];文艺报;2006年
9 马建辉;文学的阅读方式[N];河北日报;2001年
10 崔立秋;文学理论遭遇危机了吗?[N];河北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支宇;韦勒克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2 臧运峰;新批评反讽及其现代神话[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赵亚珉;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D];河南大学;2005年
4 凌晨光;交流话语与文学批评[D];山东大学;2007年
5 赵慧平;文学批评的存在方式[D];复旦大学;2003年
6 韩雷;神话批评论[D];浙江大学;2006年
7 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雯雯;从接受理论谈《简爱》两中译本的比较[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徐玉娟;接受理论与文学翻译的再创造[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谢晓禅;从接受理论的角度看古诗翻译标准的多元性[D];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
4 谭云飞;浅谈儿童文学翻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关昕;论接受理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适用性[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张莉;从读者接受角度论童话英汉翻译[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7 龚瑜行;论中国古代诗歌意象中文化缺省的翻译[D];苏州大学;2007年
8 曾素英;从接受理论看文学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强;论文学翻译中的读者介入[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鲍彦;文学翻译中的杂合现象[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416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841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