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走向文化诗学”与“走向文本社会学”之辨

发布时间:2018-05-11 07:12

  本文选题:文化诗学 + 文本社会学 ; 参考:《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摘要】:20世纪80年代,国外几乎同时出现了"走向文化诗学"和"走向文本社会学"两种理论主张。两者的提出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学术背景和学术旨趣,但不同点也是明显的。前者以文化为纽带,主张视界融合的跨学科研究,对文学文本内和文学文本外进行双向探索;论旨明确,但缺乏技术方法的明晰性、精细性和可操作性。后者以语言为中介,主张通过对文本语义、句法和叙述的精细解读,揭示语言向意识形态的推论过程,从而寻找出"语言结构"与"社会结构"之间可验证的关系,在技术层面表现出方法的明确性、精细性和可操作性。两种理论在国内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文艺理论发展史表明:新世纪的中国文艺学只有走向辩证综合、多元共存,才能应对现实问题的多样性、交叉性和复杂性。
[Abstract]:In the 1980's, two theories of "towards cultural poetics" and "towards text sociology" appeared at the same time in foreign countries. They have the same or similar academic background and purport, but the differences are obvious. The former takes the culture as the link, advocates th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which the horizon merges, carries on the two-way exploration to the literature text inside and outside, the theory purpose is clear, but lacks the technical method clarity, the fineness and the maneuverability. The latter takes language as an intermediary and advocates that the corollary process from language to ideology be revealed through careful interpretation of text semantics, syntax and narration, so as to find out the verifi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structure" and "social structure". At the technical level, it shows the clarity, fineness and maneuverability of the method. Both theories have had a profound impact at home.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theory development shows that the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 science in the new century can cope with the diversity, intersectionality and complexity of practical problems only if it moves towards dialectical synthesis and multiple coexistence.
【作者单位】
【分类号】:I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周平远;喻琴;;齐马的本文社会学及其学科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2 童庆炳;;“文化诗学”作为文学理论的新构想[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向蓓莉;比较教育学的价值判断与研究范式:普遍主义与相对主义的研究视角[J];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04期

2 周俭,蒋丹鸿,刘煜;住宅区用地规模及规划设计问题探讨[J];城市规划;1999年01期

3 苗兴状;市场调查的质量控制与评估[J];工业技术经济;2004年02期

4 张柱林;当代中国小说的双重视野[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5 王钦峰;社会历史批评视野中的福楼拜[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8期

6 王志明;我国女子优秀短跑运动员步长步频能力与运动成绩的路径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7 藏策;《国画》的话语分析[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8 胡红生;论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机制——从主体思维生产的角度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9 朱易兰;用“木桶原理”分析中国出境游市场消费者行为特征[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10 林德宏;社会科学:复杂性的科学[J];江苏社会科学;1996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福云;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变迁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余伟萍;基于能力组合模型的企业持续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3 刘岚芳;基于民众满意度的社会发展评价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4 江涛;美国对外关系中的重建问题研究[D];外交学院;2006年

5 何王芳;民国时期杭州城市社会生活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6 吕豪爽;文化超越与审美创新[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薛晓們;国际公害物品的管理[D];外交学院;2007年

8 孙国亮;小说日常话语的叙述表征[D];上海大学;2007年

9 王钦峰;福楼拜与现代思想[D];四川大学;2006年

10 韩雪松;影响员工组织认同的组织识别特征因素及作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佑喜;对二十世纪末中国大陆有组织犯罪研究之考察[D];湘潭大学;2001年

2 滕志朋;叙述学:作者“死亡”之学?[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黄晓玲;重庆市九龙坡区陶家镇学校开发利用乡村课程资源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姜付高;山东省城镇居民体育旅游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5 冯罡;企业整合管理能力评价和提升[D];沈阳工业大学;2003年

6 赵星;法德结合遏制职务犯罪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7 张丽仙;浅析市场调查中态度测量方法[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8 李富萍;多语言背景下,,儿童汉语语音获得的偏误及其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孙孝花;从“局外人”到“局内人”[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建明;全面建设小康背景下县域社会发展综合评价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俐俐;社会学方法在文本研究中转换的广阔空间——以戈德曼的文学社会学方法为个案[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 周平远;重建文艺社会学三题[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喻琴;;比较视野中的文本社会学[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章旭清;试论人在文化诗学建构中的主体性意义[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 祖国颂;文化诗学的实践维度与学理空间[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童庆炳;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化诗学”[J];文学评论;2001年06期

5 陈太胜;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的关联与界限——重识文化诗学[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6 孙丽;;文化诗学流派的历史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7 郑伟;张晓丽;;走向一种文化诗学——写在“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出版之际[J];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02期

8 彭维锋;诗学的抵抗:文艺学视阈中的文化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游牧;现代神话解释的文化诗学旨趣[J];东疆学刊;2002年03期

10 陈瑜;;文化诗学的文学理论何以可能——评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吴晓都;文化诗学:文艺学的新增长点[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2 刘洪一;文化诗学的思想指向[N];中华读书报;2002年

3 曾军 整理;为什么要提出新理性精神?[N];社会科学报;2003年

4 李茂民;文学理论的界限与可能[N];河北日报;2003年

5 杨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价值重建与文艺批评[N];人民日报;2001年

6 童庆炳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童庆炳:文学理论的中国话语从哪里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孟昭毅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研究重返文学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孙辉;批评的文化之路——20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2 张海燕;洛特曼的文化符号诗学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艳;“走向文化诗学”与“走向文本社会学”之辨[D];南昌大学;2007年

2 谭奇辉;文学与文化的纠葛[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3 马静;从文化人类学到文化诗学[D];漳州师范学院;2011年

4 樊文娟;文化诗学和生态批评的文化视角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梁金花;文化诗学视角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D];江苏大学;2007年

6 杨晓青;童庆炳文艺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喻琴;齐马的文本社会学研究[D];南昌大学;2006年

8 辛晓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批评简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邓科超;新理性精神文学论探讨[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泽芬;新历史主义批评的人类学向度[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729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8729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f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