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从复调到对位法——萨义德对巴赫金理论的扬弃

发布时间:2018-05-12 21:13

  本文选题:复调理论 + 对位法 ; 参考:《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摘要】:复调理论贯穿了20世纪西方文论史,始于巴赫金,由萨义德来谢幕。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是对话性思维,是作者、主人公的对话,侧重作者与作品;萨义德的对位法是联系性思维,是东方与西方的对话,侧重读者和世界:二者在认识论上都基于客体的主体性,二者在方法论上都向文本外部拓展,注重事物间的联系,重视社会分析、历史溯源、同时性共存。但二者在东方观、体系性和破立之道上存在分歧,萨义德的对位法从三方面发展了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挣脱欧洲中心倾向,放眼东方;打破整体性系统,关注局部;摧毁权威,有虚无主义倾向。
[Abstract]:Polyphonic theory runs through the history of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in the 20 ~ (th) century, beginning with Bakhtin and coming to an end by said. Bakhtin's polyphonic theory is a dialogical thinking, a dialogue between the author and the protagonist, with emphasis on the author and the works. Focus on the reader and the world: both epistemology are based on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object, both in methodology to the text external expansion, pay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ngs, social analysis, historical origin, coexisting at the same time. However,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in the view of the East, systematicness and break-up. Saeed's antithesis develops Bakhtin's polyphony theory in three aspects: break free from the European central tendency, look eastward; break the whole system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part; destroy authority. There is a nihilistic tendency.
【作者单位】: 广东警官学院公共课部;中山大学中文系;
【基金】:2014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萨义德批评理论研究及其中国化应用”(GD14CZW01) 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文论与‘去黑格尔化’研究”(13BZW004)
【分类号】:I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寇国庆;萨义德论知识分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汪杨;“飘”年代的女性物语——对林白小说的再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3 陈占彪;;王的诤臣——胡适论知识分子的角色及使命[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4 汪明香;从“文化帝国主义”到“跨文化传播”[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5 孙妮;评《三位女性的文本与帝国主义的批判》译本——兼论西方文论的翻译标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孙妮;;V.S.奈保尔《模仿者》的多重主题解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褚蓓娟;;海勒笔下的女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韩亚文;跨文化交际中的误征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9 徐在中;;从《鲁宾逊漂流记》看西方殖民过程[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郭丹;;漂泊在失忆之城里的“外省人”——从“外省人”的写作身份比较朱天心、林白的小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勇;;从知识分子文化到知道分子文化——大众媒介在文化转型中的作用[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梁迎春;;论鲁迅杂文中的理解诉求[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赵勇;;学者上电视与知识分子的缺席——以《百家讲坛》为例[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4 何小菲;;“杂交性”策略在跨文化符码中的运用及受众的解读——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案例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5 林铁;;媒介知识分子:公共性与议程设置[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陈贤君;;利用基督征服世界——美国对华宣教运动中的殖民主义思潮及其流变[A];“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鲁明军;;谁之批判?何种现代性?——当代艺术批评的价值重思与实践检省(1990-)[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8 葛士恒;;后殖民语境下的文化资本争夺战——对“中国符号”热的再探讨[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9 白草;;张承志视野中的鲁迅形象[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10 丁国旗;;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国化的理论思考[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苗永敏;拒绝妥协[D];苏州大学;2010年

5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红峰;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佳;黑泽明作品的美学特质及其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启示[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佳;自我发现历程—《藻海无边》与《野草在歌唱》中的身份危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燕;印度民族道路之探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孙笑晨;白色阴影下的回归—小说《黎明之屋》的后殖民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卢春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义务[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殷婷婷;黑白世界中的自我寻找——解读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身份认同问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哲梅;后殖民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女勇士》[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王政吉;东方主义在《女勇士》中的解构:性别、种族和文化[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王君;论詹姆逊的全球化文化思想[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黄晓辉;“美国公众的良心”[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耿波;;巴赫金美学中的“聚置”诗学模式[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2 D.E.维康;王静;;我者自述之———巴赫金视角观照下的叙事身份[J];叙事(中国版);2010年00期

3 文浩;;巴赫金审美建构论探析[J];理论与创作;2010年03期

4 简圣宇;;略谈国内的巴赫金理论研究——1982年至2010年[J];高校社科动态;2010年04期

5 马君;;浅析巴赫金对话与狂欢中的人本思想[J];东方企业文化;2010年10期

6 沈华柱;巴赫金语言思想的哲学基础及对传统语言哲学的批判[J];九江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7 贾奋然;;试论巴赫金的对话艺术思维[J];文学前沿;2000年01期

8 曾军;在审美与技术之间——巴赫金对形式主义“纯技术(语言)”方法的批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 梅兰;国外巴赫金研究概况[J];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04期

10 曾军;“复调”和“狂欢化”——巴赫金的“超技术(语言)”批评及其在巴赫金文论思想体系中的地位[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齐效斌;;巴赫金符号学思想初探[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姚文放;;文化在文学领域中的表达——巴赫金的启示[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3 曾军;;问题意识的对话——关于中国巴赫金接受30年的回顾与反思[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4 刘晗;;双重批判与反思中的理论建构——巴赫金话语理论研究之一[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田春凤;;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与圣经诠释[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四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与俄罗斯文论家谈论巴赫金[N];中华读书报;2005年

2 廖四平;独树一帜的巴赫金研究[N];文艺报;2009年

3 钱中文;“我们这些人实际上生活在两种现实里面”[N];中华读书报;2000年

4 刘文飞;彼岸的巴赫金[N];中华读书报;2001年

5 钱中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理论是可以常青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钱中文;巴赫金研究的新成果[N];中华读书报;2002年

7 ;狂欢理论是“想像催生”的吗?[N];社会科学报;2004年

8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季水河 刘中望;学术对话·学理诠释·学科建设[N];社会科学报;2004年

9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马剑;中国成就举世瞩目[N];人民日报;2001年

10 张开焱;学会在开放中封闭[N];文艺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宋春香;狂欢的宗教之维—巴赫金狂欢理论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2 凌建侯;话语的对话本质[D];北京外国语大学;1999年

3 张素玫;与巴赫金对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吴承笃;巴赫金诗学理论概观[D];山东大学;2006年

5 周卫忠;巴赫金诗学的双重性思想[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济远;试论巴赫金的文学观[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2 程军;巴赫金“对话”美学研究[D];安徽大学;2004年

3 文浩;巴赫金主体性思想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陈瑞煊;巴赫金主体建构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袁建军;巴赫金对话与狂欢化理论中的人本观[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林卫星;论巴赫金诗学的主体间性[D];华侨大学;2011年

7 何勤;身体狂欢——巴赫金的边缘人生论[D];西北大学;2010年

8 蒋三军;巴赫金语言哲学思想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D];吉林大学;2011年

9 王春辉;论巴赫金的文学观[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10 陈然兴;形式即边缘[D];西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801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8801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3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