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混沌中的秩序:重读《透明物》——兼论两个中文译本的缺陷

发布时间:2018-05-12 22:45

  本文选题:纳博科夫 + 《透明物》 ; 参考:《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摘要】: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透明物》是一部元小说风格的作品,内容隐晦,结构复杂。其叙事者具备双重身份,小说表面来看是围绕着主人公的四次瑞士之旅展开的有关主人公的命运故事,而深层故事却是有关一个作家如何建构一部艺术作品的步骤勾勒。这部作品目前国内有两个译本,但是由于两位译者都没有看出原著貌似混乱的表象下面隐藏的深层秩序,两个译本都在不同程度上把原作中一些关键性的信息当做噪音屏蔽掉了,结果彻底消解了原作中的深层故事,破坏了原作的元小说风格,让中文译本读者感受到的只是一些混乱琐碎的细节。强调秩序隐藏于混沌之中的混沌理论被认为是解读元小说的一种有效方法,借用该理论的"神奇吸力"、"重复"和"自我组织"三个概念,认为《透明物》的各种叙事技巧使其文本结构具备"自我组织能力",召唤读者对文本反复重读。
[Abstract]:Vladimir Nabokov's transparent object is a metafiction-style work with obscure content and complex structure. The narrator has a dual identity. The novel is, on the surface, a story about the fate of the protagonist around his four trips to Switzerland, while the deep story is a sketch of how a writer constructs an artistic work. At present, there are two translations of this work in China, but since neither translator can see the deep order hidden beneath the seemingly chaotic appearance of the original work, In both versions, some of the key information in the original is blocked as noise to varying degrees, resulting in the complete elimination of the deep story of the original and the destruction of the metafiction style of the original. What makes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readers feel is only a few confusing and trivial details. The chaos theory, which emphasizes that order is hidden in chaos, is considered to be an effective way to interpret metafiction. The three concepts of "magic suction", "repetition" and "self-organization" of the theory are used.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various narrative techniques of Transparency make the structure of the text "self-organizing", which calls the reader to reread the text over and over again.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10LZUJBWZY048)
【分类号】:I0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林莎萍;;论纳博科夫的细节观[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林莎萍;;《梦锁危情》对纳博科夫游戏观的阐释[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3 肖谊;论纳博科夫《梦锁危情》的叙事艺术[J];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04期

4 夏凌云;;纳博科夫《透明物》的艺术性探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S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邱静娟;;《绝望》与俄罗斯文学传统的关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袁李姝;;婚姻的偶然和必然——以查理·包法利的一生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3 黄一畅;;微妙的寄主与寄生物——从《微暗的火》之文本关系看小说的解读模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4 张云孟;;顺从与抗争——《曼斯菲尔德庄园》、《简·爱》女主人公形象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5 李冠华;何妍;;虚构与现实——略萨小说诗学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6 张竞见;;从《洛丽塔》看弗拉基尔·纳博科夫的零度写作观[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陈沿西;;《微暗的火》中的两个容器意象解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23期

8 林莎萍;;论纳博科夫的细节观[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付红妹;;欲将心事付瑶琴——论曹文轩小说中女性形象古典美的建构[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10 赫云;;一场可怕的错误:《尤利西斯》与《奥德修纪》的对应[J];大连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韦华;;元小说叙事——解读纳博科夫的一个视角[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霍甜甜;;《阿妲或热情:一个家族的编年史》纳博科夫的时间哲学下的叙事特点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亮;流亡的诗学[D];浙江大学;2011年

2 张婷;纳博科夫英语小说的后现代性[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金铖;构筑想象的城堡[D];吉林大学;2012年

4 韦华;美国黑色幽默作家的元小说创作[D];吉林大学;2012年

5 王霞;越界的想象:论纳博科夫文学创作中的越界现象[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谭少茹;纳博科夫文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范昀;审美与正义[D];浙江大学;2008年

8 卢茂君;井上靖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探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朴玉;于流散中书写身份认同[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刘阳;小说本体论[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洁;流浪方舟[D];江南大学;2010年

2 陈发超;论奥斯丁小说中的交往习俗[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杨;《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帝国话语[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赵静;奥斯丁小说的政治和道德倾向性[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程超;论王朔小说中的“我”[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6 尹正保;“童年记忆”与中国当代小说的历史书写[D];暨南大学;2011年

7 刘颖洁;《追忆似水年华》中的时空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田奇;张竹坡《金瓶梅》评点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琳;解析《洛丽塔》中的悲剧人物及其成因[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10 张佳;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的互文阐释[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子苏;论点摘编[J];中国比较文学;2004年01期

2 王琼;;谁说“虚构”不是“真”?——浅析纳博科夫的“虚构真实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3 高孙仁;;元小说:自我意识的嬗变[J];国外文学;2010年02期

4 吴建超;;塔城春日唤昔忆 梦里杜鹃望乡台——《那一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与《菲雅尔塔的春天》主题比较研究[J];青年文学家;2009年04期

5 杜瑾焕;;尼采的叛逆精神与纳博科夫的小说理念[J];前沿;2010年06期

6 张俊萍;;讲述他人即讲述自我——纳博科夫和博尔赫斯[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7 钟燕;;试议纳博科夫与钱钟书文学观的异同[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11期

8 崔媛媛;方加胜;;元小说在网络时代的审美能指与人学意义[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赵志军;作为文学性杂语的元小说[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0 石炯;;艺术家的创意——构图与混沌中的形象[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葛铁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简评《一千零一夜》中译本[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三期)[C];1996年

2 李宁;;戴着锁链跳舞:意识形态操控下的《南京浩劫》改写现象[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夏鲁明;;文学作品姓名翻译的探讨、反思与借鉴——以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 Blood Prince的两个中译本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唐艳芳;;试论文学翻译中的风格传译——兼评The stroy of an Hour两种中译本[A];华东地区第6届(泉州)翻译研讨会文集[C];2001年

5 梁素芹;曹杏;;韩礼德情景语境理论观照下的文学翻译——Oracles & Miracles及其中译本《“剩”贤奇迹》个案研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6 曹娴;;释意理论视角下《高老头》的两个译本对比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夏鲁明;;文学作品姓名翻译的探讨、反思与借鉴——以《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的两个中译本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屈海燕;;马原与毛姆的叙事艺术比较[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1)[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史国强邋孙福广;《洛丽塔》的三个译本[N];辽宁日报;2007年

2 张道兴;生活与创作[N];解放军报;2002年

3 肖云儒;延安文艺运动的创新品格[N];文学报;2002年

4 程光炜 贺桂梅 陈晓明 张器友 董学文 唐先田;文学地形图[N];社会科学报;2002年

5 本月撰稿 王晓渔;重建文学奖的“分级制度”[N];文学报;2005年

6 孟华;为“X与Y”模式一辩[N];中华读书报;2000年

7 王晓路;生命朝露 艺术长存[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8 刘燕;先谈艺术,再说收藏[N];东莞日报;2008年

9 胡续冬;物之旅:植物类专栏的写作宝典[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10 早报评论专栏朱大可;诺贝尔文学奖:一场斯德哥尔摩游戏[N];东方早报;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慧梁;从安德烈·勒菲弗尔的翻译四层次比较《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中译本[D];河北大学;2011年

2 李莹莹;[D];郑州大学;2000年

3 李靖;从目的论角度评析《海狼》的两个中译本[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朱胜超;The Portrait of a Lady两种中译本的比较研究[D];上海海运学院;2001年

5 曹军;从《呼啸山庄》两个中译本看英语文学文本汉译的结构转换[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6 胡龙春;试评Bacon's Essays两种中译本[D];上海海运学院;2001年

7 赵挺;从翻译转换理论看两个简爱中译本的对比[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8 夏晓荣;从语境空间视角看《德伯家的苔丝》三个中译本的注释[D];湖南工业大学;2011年

9 杨倩;改写理论视角下《格列佛游记》两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杜珊珊;《呼啸山庄》三个中译本的历时语料对比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804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8804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0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