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大地艺术对美国“荒野精神”的反思

发布时间:2018-05-13 03:23

  本文选题:大地艺术 + 艺术作品 ; 参考:《艺术百家》2012年03期


【摘要】:大地艺术(LandArt、EarthArt或Earthworks)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的美国。除了对其时环保运动的呼应之外,它还具有某种属于美利坚民族文化和历史的连续性关系。其中之一就是长期以来蕴涵在美国人血脉之中的"荒野精神"。"荒野精神"至少留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种无家可归的"乡愁"感;一是大量被人们遗弃的"荒野"地带。这两点成为大地艺术的两个生发点。其中,指向精神关怀的"乡愁"滋生出构筑一个新的适合于此在栖居的场所的意识;指向物质关怀的"荒野"则衍生出培植一种新的适宜于彼岸瞻仰的神圣的观念。大地艺术否定了美国浪漫主义对"完美自然"的苛求,并犀利地指出:荒野精神所遗存的"荒野",其根本原因在于人对自然的掠夺。无论是"乡愁"的产生,还是"荒野"的出现,都在于人类文明与自然荒野的对立,于是,以艺术来调和文明与荒野就成为大地艺术的主题。大地艺术将荒野重新纳入文明的进程,以文明修复荒野,甚至认为文明就在荒野中。这一艺术,冲出了美国的范围,成为一种崭新的全球艺术,其原因,就在于荒野精神,具有精神家园和环境保护的双重象征,具有全球的意义。
[Abstract]:LandArt (EarthArt or Earthworks) was born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late 1960s. In addition to the response to its environmental movement, it has a continuous relationship that belongs to the American national culture and history. One of them is the "wilderness spirit" that has long been contained in the blood of the American people. There are two problems left. One is a homeless sense of homesickness; one is a "wilderness" zone abandoned by people. These two points become the two birth point of the earth art. Among them, the "nostalgia" that points to the spiritual care creates a new consciousness that is suitable for the dwelling place, and the "wilderness" of material care derives. The earth art denies American Romanticism's demanding of "perfect nature"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wilderness" left by the wilderness spirit is the fundamental reason for the plunder of nature. The emergence of "nostalgia" or "wilderness" lies in human civilization and in human civilization. The opposition of natural wilderness, thus, the harmony of civilization and wilderness by art becomes the theme of the art of the earth. The earth art brings the wilderness into the process of civilization, the restoration of the wilderness with civilization, and even the civilization in the wilderness. This art has gone out of the scope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became a brand new global art, and its reason is the wilderness essence. God, a dual symbol of spiritual home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s global significance.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分类号】:J1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付成双;;西部环境史:美国史研究的新视域[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徐希军;美国早期两党形成特点新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2 余志森;华盛顿与美国宪法[J];世界历史;1983年05期

3 刘玉霞,周亚华;美国从邦联到联邦的历史演变[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马军;论美国对法国结盟的缘起及演变(1776-1800年)[D];吉林大学;2007年

2 赵玉岩;论乔治·华盛顿的军事思想及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发青;试析美国早期民主政治的确立[D];山西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高国荣;什么是环境史?[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精科;;生态学视野下的大地艺术[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张健;;论大地艺术对美国“荒野精神”的反思[J];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10期

3 赖守亮;论包裹艺术与大地艺术的美学精神内涵[J];艺术百家;2005年04期

4 张宏亮;;漂泊之后的回归——大地艺术的美学阐释[J];艺苑;2006年09期

5 杨太;从信息反馈原理看文艺批评的功能[J];社会科学辑刊;1986年04期

6 赵振汉;细节的“失真”与“太真”[J];阅读与写作;1995年09期

7 尹吉男;;宁静与冒险的艺术——纽约艺术杂感之一[J];人民文学;2001年04期

8 邓晓芒;;什么是艺术作品的本源——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一个比较[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1年00期

9 木子;;第38届巴塞尔艺术博览会6月中旬盛装开幕[J];东方艺术;2007年13期

10 王洪伟;;加强对艺术史哲学反思功能的认识[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魏明德;沈秀臻;;中国的“形象”与绘画的“无形”——中国艺术作品中的自我形象和圣经关联[A];百年中国文学与“中国形象”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夏宁博;;作为一种艺术传播方式的艺术批评[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一辑)[C];2011年

3 陈威;;标准的缺失——关于后现代语境中的艺术标准问题[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4 陈辉;;浅谈艺术教育中的以人为本[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5 卢兼兼;;民族化、国际化与艺术教育的改革走向——读金光《艺术与文化》[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一辑)[C];2011年

6 张晓辉;;用生命点燃艺术 用艺术照亮美学——重新体验《艺术美学》[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一辑)[C];2011年

7 凌继尧;;中国艺术批评史的研究对象[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路艳霞;中国当代艺术作品最抢手[N];北京日报;2006年

2 记者 冯骏;兵团50年书法美术摄影作品集面世[N];兵团日报(汉);2007年

3 通讯员 赵夏冰 李美久;富蕴县两部艺术作品摘得北京国际艺术节“金蛙奖”[N];阿勒泰日报(汉);2011年

4 忻东旺;艺术品价值的判断[N];中国文化报;2007年

5 马学东 董岳;今春谁将领涨油画市场?[N];上海证券报;2006年

6 董岳;当代艺术价格高看一线[N];上海证券报;2007年

7 曹俊杰;电子艺术:艺术分享技术[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8 刘礼福;解读艺术品与金融新模式[N];中国商报;2009年

9 贾方舟;拍卖会:市场神话的制造者[N];中国文化报;2007年

10 特派记者 王艳红 博荣;特展三日吸引6万人次参观[N];乌鲁木齐晚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华侨;艺术存在论的争议及其方法[D];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

2 孙利军;作为真理性内容的艺术作品[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3 金敬姬;艺术—无意识的象征产物[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4 张震;理解的真理及其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袁新;论“文学译本是‘气韵生动的生命形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黄伟;返回艺术的生存之源[D];四川大学;2006年

7 倪万;数字化艺术传播形态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陈蓓洁;艺术·真理·现代性批判[D];复旦大学;2007年

9 李必桂;艺术作为存在的根本发生[D];武汉大学;2004年

10 齐鹏;女性主义如何干预艺术史[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沙泥;中国大地艺术实践与理论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2 韩雪;艺术材料—超越于时空的前奏与淹没于时空的休止[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胡尹萍;“能量”的再认识[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4 施琳琳;艺术化的植物生命[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5 李志华;杜夫海纳对审美对象和艺术作品类型的现象学描述[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6 沈静;艺术是自行置入作品的真理[D];武汉大学;2005年

7 杨芳菲;商业与艺术的合作模式初探[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8 陈冬梅;论艺术创作与变态心理[D];新疆大学;2005年

9 王巍;从创作过程看情感与艺术的关系[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10 杨玉珍;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评析[D];河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814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8814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3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