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生态批评中的地方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13 00:02

  本文选题:生态批评 + 地方 ; 参考:《外国语文》2012年02期


【摘要】:地方是西方生态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地方理论的发展反映到四个方面:从空间到地方、从绿色到杂色、从地方到全球、从单一的地方到多元的地方。从生态批评的视角、以地方作为切入点分析文学作品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不仅在文学批评上,而且在实际生活中,地方感能促进自我的建构,并有助于缓解当代的生态危机。在中国城市化和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地方研究对我国也同样重要,它将有利于我们重新审视人与地方的关系,使我们成为呵护地方的地球居民。
[Abstract]:Place is an important concept in western ecological research.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theory reflects four aspects: from space to place, from green to miscellaneous color, from place to world, from single place to pluralistic pl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riticism, there is a huge spa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works. Not only in literary criticism, but also in real life, local sense can promote self-construction and help alleviate the contemporary ecological crisi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in China, local research is equally important to our country. It will help us to re-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places and make us become the inhabitants of the earth.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基金】: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基础学科研究基金项目“生态批评与地方研究”(编号:JCXK-2011-01)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I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立礼;;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读谭恩美的三部作品[J];外国文学;201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朱新福;张慧荣;;后殖民生态批评述略[J];当代外国文学;2011年04期

2 马慧;;多元文化时代的“东西”形象之颠覆与重构——论谭恩美《沉默之鱼》的人物塑造[J];昆明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毕珊;;从寓言“拯救溺水的鱼”看东西方对苦难的拯救——解读谭恩美的《沉没之鱼》[J];青年文学家;2011年02期

4 马慧;;走出“爱的从林”——解析谭恩美作品的爱情寓意[J];文教资料;2011年09期

5 杜欢;;文明的颠覆——评生态行动主义在《拯救溺水鱼》中的体现[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1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蔡艳杰;[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2 李沙沙;谭恩美《拯救溺水鱼》里的游客凝视与霸权心态[D];南京大学;2011年

3 于辉;解构东方主义,探寻多元文化共存[D];徐州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蓓;生态批评研究考评[J];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02期

2 埃里克·托德·史密斯 ,王茜;抛弃主体性——反思生态批评的动机[J];中文自学指导;2004年01期

3 胡志红;生态批评与跨学科研究——比较文学视域中的西方生态批评[J];当代文坛;2005年02期

4 吕娟霞;;生态批评的主要特征[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韦清琦;方兴未艾的绿色文学研究——生态批评[J];外国文学;2002年03期

6 王诺;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J];文艺研究;2002年03期

7 韦清琦;生态批评:完成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最后合围[J];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04期

8 王宁;文学的环境伦理学:生态批评的意义[J];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01期

9 陈茂林;环境危机时代文学研究的绿化——论生态批评[J];当代文坛;2003年04期

10 胡志红;生态批评与跨学科研究——比较文学视域中的西方生态批评[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牛晓梅;;从“艺术的生态意义”到生态批评的本土之根[A];中外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张建国;;生态批评中的伦理因素[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施秋香;生态批评研究凸显“中国特色”[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2 王宁;生态批评与生态文明建设[N];中国文化报;2010年

3 张华;生态批评不是纯粹的文学批评[N];中国文化报;2010年

4 杨泽文;生态批评:颠覆“文学是人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5 刘蓓;生态批评:滥觞于文学之思[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6 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厦门大学“生态文学”研究团队负责人 王诺;生态批评的界定与任务[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7 王诺 程相占 王晓华;生态批评的跨学科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张皓 宋雄华;生态批评的多种声音[N];文艺报;2003年

9 鲁枢元;生态批评的视野与尺度[N];中国艺术报;2005年

10 依可;我们究竟从哪里开始走错了路[N];文艺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刘文良;生态批评的范畴与方法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2 胡志红;西方生态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王诺;欧美生态批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刘蓓;生态批评的话语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宋丽丽;文学生态学建构——生态批评的思考[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6 张守海;文学的自然之根[D];苏州大学;2009年

7 秦春;中国文学教育历史轨迹及价值反思[D];苏州大学;2009年

8 何志钧;文艺消费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曦怡;笛福与图尼埃笔下鲁滨逊形象的生态学解读[D];湘潭大学;2009年

2 何立强;生态批评视域下的文学与自然[D];湖南科技大学;2007年

3 樊文娟;文化诗学和生态批评的文化视角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李敏;走出自我,获得自我[D];河南大学;2009年

5 赵薇;生态批评的重审与理论新开拓[D];中南大学;2005年

6 蒋文;生态危机中的文化反思[D];四川大学;2007年

7 张莉;开启回归自然之窗[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大艳;灭绝还是共存—《白鲸》和《怀念狼》生态文化主题分析[D];西北大学;2008年

9 栗丽;《野性的呼唤》和《狼图腾》在生态批评视角下的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10 范祖承;走出人类中心主义[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807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8807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0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