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文学翻译的阐释学运作模式解读

发布时间:2018-05-13 19:40

  本文选题:文学翻译 + 阐释学运作模式 ; 参考:《广西社会科学》2012年11期


【摘要】:阐释是理解的发展,理解是阐释的基础和根据,理解就是翻译。斯坦纳提出的文学翻译的阐释学运作模式,包括信赖、入侵、吸收和补偿等四个阶段,其目的是将自己融入翻译行为中,从内部对其加以描述。斯坦纳的翻译阐释学运作模式是歌德翻译三阶段论的发展,试图解决翻译史上悬而未决的翻译二重性问题,是语言学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式之外一种有益的尝试。
[Abstract]:Interpretation is the development of understanding, understanding is the basis and basis of interpretation. Understanding is translation. The operation mode of hermeneutics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proposed by Steiner includes four stages, including trust, invasion, absorption and compensation. The purpose is to integrate himself into the translation behavior and describe it from the internal. The operation mode of Steiner's translation hermeneutics is the mode of interpret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stage theory of Gerd's translation tries to solve the duality of translation in the history of translation, which is a useful attempt outside the linguistic model and the social system model.

【作者单位】: 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04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李霞;论儒道生命观的理性精神及其历史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3 王列生;主体缺席的概念晚餐——关于当代文学批评失态的一种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4 方军;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兼谈一种思维方式的革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5 徐建龙;翻译中的意义选择[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6 潘德荣;诠释学:从主客体间性到主体间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7 潘盛;旷野的呼唤——萧红作品中对于人的异化主题的现代观照[J];安康师专学报;2003年01期

8 李锐,封彩梅;宽容与共荣:陕南民间文艺的文化整合[J];安康师专学报;2003年03期

9 刘文华,梁燕;卡特福德翻译等值论中的翻译的转移及对语言教学的启示[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10 卢亚明;老子与海德格尔思想比较[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朱军;;网络和家乡——网络时代的存在论浅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2 盛国荣;;论技术的社会活动过程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3 谭倩倩;;哲学解释学观下的阐释学翻译理论——论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与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的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高永欣;;翻译理论与译者的角色[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5 于海岩;;解析英汉翻译中源语、目的语的意义联想——从互文性角度看翻译的应对策略[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洪涛;;从此岸到彼岸的反拨与超越——当代西方翻译研究学派研究范式探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张伟;;文艺理论研究中知识论前提反思与生存本体论建构[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罗清旭;批判性思维理论及其测评技术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费多益;论科学的合理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余颖;城市结构化理论及其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6 付长珍;宋代理学境界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何明星;《管锥编》诠释方法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8 朱健平;翻译的跨文化解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郝文杰;石涛画学与海德格尔艺术哲学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10 陈迎年;感应与心物——牟宗三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迎年;海德格尔存在论差异中的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蒋童;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历史分期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夏历;“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的翻译[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4 邓红;论威拉·凯瑟拓荒小说中的死亡意象[D];暨南大学;2001年

5 陈振华;刘震云小说论[D];安徽大学;2001年

6 李琪;审美心理与小说翻译[D];贵州师范大学;2001年

7 刘天伟;翻译的异化[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8 邬若蘅;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9 艾战胜;波普尔理解理论的理解[D];中南大学;2002年

10 黄里云;外交英语的文体分析与外交翻译[D];广西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伍晓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J];飞天;2011年12期

2 韩丽;薛富强;;意境美的重新塑造——文学翻译艺术的真谛[J];大家;2011年14期

3 李潇;;文学翻译中文化霸权的探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4 高丽;;刍议文学翻译之难[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年04期

5 肖尊岚;杨志豪;旷爱梅;;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麦合木提·麦麦提;;文学翻译中的两种问题[J];民族翻译;2010年02期

7 许钧;;文字·文学·文化——关于“文字翻译”与“文学翻译”[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8 李亚峰;高涵;;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可接受性[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6期

9 王洁;孟庆娜;;浅析外国文学的翻译[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10 邵宏;;主位结构理论和文学翻译[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贾文浩;;文学翻译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林语堂散文自译和古文小品英译对文学翻译的启示[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三期)[C];1996年

2 汪懿婷;;从改写理论的视角析文学翻译中的有意误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于应机;;词典翻译与文学翻译:本质与特点浅析[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传彪;;对“异化”的困惑与思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郑雪彬;;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在文学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刘孔喜;杨炳钧;;文学翻译译文修改的原型论取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7 胡兆云;;互文性理论与文学翻译的互文还原原则[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江艺;;神似种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骆贤凤;;社会文化与文学翻译的互动关系述略[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刘静;;女性主义框架下的《水浒传》翻译研究(英文)[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熙涵;文学翻译人才青黄不接[N];文汇报;2008年

2 明江;“我们强烈感受到民族文学翻译的使命”[N];文艺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任震宇;文学爱好者翻译异军突起[N];中国消费者报;2009年

4 柳斌杰;在中欧文学翻译出版论坛上的致辞[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5 刘建林;文学翻译不宜“专业化”[N];光明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张烁;文学翻译缘何沦为“零首选”[N];人民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张滢莹;文学翻译应成为“文化驿马”[N];文学报;2009年

8 冯骥才;文学翻译的两个传统[N];文艺报;2009年

9 段祖贤 舒芳静;文学中译西 已成一道坎?[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姜小玲;林少华:文学翻译是心的对接[N];解放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文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效果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韩子满;文学翻译中的杂合现象[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3 赵颖;想象与文学翻译的“团结”[D];河南大学;2009年

4 卢玉玲;文学翻译与世界文学地图的重塑[D];复旦大学;2007年

5 袁新;论“文学译本是‘气韵生动的生命形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金兵;文学翻译中原作陌生化手法的再现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7 尹衍桐;穿越时空的对话:文学翻译价值论[D];山东大学;2007年

8 陈志杰;文言在外汉翻译中的适用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9 何子章;差异及对立的终结[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朱安博;归化与异化:中国文学翻译研究的百年流变[D];苏州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严天钦;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风格[D];四川大学;2004年

2 杨书;文学翻译的归化与异化[D];外交学院;2001年

3 李学萍;文学翻译的符号学视野[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4 毕海英;文学翻译中译文读者的角色[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5 沈宇;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对等[D];上海海运学院;2002年

6 陈晓霞;从目的论看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7 许磊;意识形态在文学翻译中的操控[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8 张虹;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新阐释[D];安徽大学;2005年

9 王燕;社会文化在文学翻译中的操纵[D];上海海事大学;2004年

10 张海卿;文学翻译中的目标读者取向原则[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845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8845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3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