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文学作品中人物心理空间层创性实时意义的建构

发布时间:2018-05-29 02:10

  本文选题:心理空间 + 层创性实时意义 ; 参考:《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年02期


【摘要】:Fauconnier与Turner提出的合成空间理论认为,合成空间涉及输入I1、输入I2、类属空间和合成空间。层创结构则是合成空间的核心部分,它显示出四空间模型的概念合成过程。本文基于这一理论,试图阐释和论证文学作品中人物心理空间中的层创性实时意义建构及其推理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源域和目的域两输入空间之间的某些相似性、相异性和认同性是该实时意义层创过程的基础,而两域之间的互相作用和概念合成则在该实时意义的建构中发挥主要作用;同时该过程也受到人物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制约。本文认为,该推理机制是可行的,但四空间模型在用来解释整体文学语言时,其阐释力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Abstract]:The synthetic space theory proposed by Fauconnier and Turner holds that the composition space involves input I1, input I2, generic space and composite space. 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is the core part of the synthesis space, which shows the conceptual synthesis process of the four-space model. Based on this theor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ain and demonstrate the creative real time meaning construction and its reasoning mechanism in the mental space of characters in literary works. The results show that some similarities, heterogeneity and identity between the source and destination input spaces are the basis of the real-time meaning layer creation process. The interaction and conceptual composition between the two domains play a major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al-time meaning, and the process is also restricted by the different cultural and social backgrounds of the characters.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reasoning mechanism is feasible, but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four-space model is still limited when it is used to explain the whole literary language.
【作者单位】: 浙江理工大学;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专门用途英语翻译的多维思考”(08BYY008) 浙江省英语重点专业建设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汪少华;概念合成与隐喻的实时意义建构[J];当代语言学;2002年02期

2 束定芳;论隐喻的运作机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02期

3 刘正光;Fauconnier的概念合成理论:阐释与质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丕安;李健;延宏;;基于效应决策模式的认知言语交际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赵芝磊;;从概念合成理论看相声“包袱”手法在幽默言语中的意义构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3 洪民;;隐喻认知与中西文化比较[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张佳易;;概念整合理论在英汉新词意义建构中的解释力[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5 徐宜良;;隐喻、认知与文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王翠莲;张红霞;;教学课堂的隐喻化尝试[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朱成棋;苏建荣;;隐喻传播机制的模因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任丽花;;从概念合成理论看新词的意义建构[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胡建伟;;隐喻理解的语言及认知角度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10 段婷婷;;简述文化在概念隐喻中的作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夏立新;;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双语词典翻译[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明亮;人称指示映射现象的认知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刘德美;球赛新闻报道中战争隐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李瑞芹;英汉多义词“手”的认知研究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启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黄姗姗;系统功能理论视阈下的“X是X”结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吴毅琼;概念整合理论对委婉语的解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焦阳;现代汉语类词缀“坛”、“界”、“圈”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苏健;李白诗歌意象的概念整合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朱超猛;运用概念合成理论分析美国脱口秀中的言语幽默[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王莹;美国公共政治演说中的隐喻现象[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严霞;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认知隐喻解读[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少华;概念合成与隐喻的实时意义建构[J];当代语言学;2002年02期

2 蒋勇,马玉蕾;SB与RT的整合性研究[J];外语学刊;2003年01期

3 孙亚;心理空间理论与翻译[J];上海科技翻译;2001年04期

4 汪少华;诗歌中视角空间的美学功能[J];外语教学;2002年02期

5 束定芳!200083;论隐喻的理解过程及其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04期

6 林书武;国外隐喻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年01期

7 黄华;试比较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06期

8 陈道明;隐喻与翻译——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理论研究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09期

9 刘正光;Fauconnier的概念合成理论:阐释与质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10期

10 余渭深,董平荣;合成空间与中国古典诗词意象[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宇红;少男少女追星现象的认知语言学解读[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2 胡艺芹;;移就辞格的认知阐释[J];职大学报;2009年01期

3 李福印;田聪;;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合成理论在意义构建中的优势和不足[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5年02期

4 王艳红;;概念合成理论与语篇连贯的建构[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5 梅丽兰;;概念合成理论框架下的情感隐喻认知阐释[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12期

6 邹春玲;孔繁冬;;概念整合与数字网络语言的意义构建[J];世纪桥;2009年23期

7 王磊;;概念合成理论与幽默话语的意义建构[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0期

8 董桂荣,冯奇;从概念整合的角度看翻译创造的合理性[J];上海翻译;2005年S1期

9 肖yN;;《登鹳雀楼》的概念合成理论解读[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章明;;解读小说《在亚当之前》汉译中的概念合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史江萍;佟伟光;王大玲;;变压器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设计[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2 罗胜杰;;广告仿拟的认知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何强;花强;王熙照;;从加权模糊规则到模糊神经网络的映射[A];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模糊数学与模糊系统委员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选集[C];2002年

4 李实;苗原;刘志强;孙增圻;;模糊认知图及其应用[A];1999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9年

5 李正;黄莎白;;关于被试品性能评价的决策支持系统[A];1993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3年

6 方春;周敬泉;;专家系统在特种挤塑机控制中的应用[A];1996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1996年

7 张洪学;;智能化程序设计技术研究——计算机辅助桩基础设计[A];计算机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第十届全国工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8 陈静杰;李伟平;薛劲松;朱云龙;;基于知识的供应链决策框架[A];2001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1年

9 陈璐璐;李清东;任章;;航天运载器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2009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张丽丽;殷兆麟;张爱娟;王竹晓;;以结点为中心的WordNet子图的可视化[A];2006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清华大学 徐剑军 李涓子 王克宏;新计算时代来临[N];计算机世界;2002年

2 鄂档;湖北省三项科研课题通过鉴定[N];中国档案报;2007年

3 ;模糊计算不“含糊”[N];计算机世界;2003年

4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 徐剑军 张钋 李涓子 王克宏;智能化应用的基石[N];计算机世界;2004年

5 本报实习记者 朱舜楠;着力巩固技能类优势项目[N];科技日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马爱平;农业信息技术的“播种者”[N];科技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静;小句补语句概念整合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2 李庭波;森林资源经营决策本体知识库技术研究及应用[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3 刘炜;智能元搜索引擎中个性化模式库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7年

4 李明泉;模糊描述逻辑F-SHIQ公理体系及其推理机制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5 田瑞;应急交通保障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相关模型与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孙娟;基于GIS的牧草适应性及其在退耕还草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4年

7 黄孝喜;隐喻机器理解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8 徐有忠;并行设计系统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研究及其原型实现[D];浙江大学;2003年

9 张长伦;移动Ad Hoc网络自组织公钥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10 镇璐;基于知识网格的知识供应理论与技术[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庞开放;基于.NET框架的专家系统研究与设计[D];安徽大学;2005年

2 陈照明;汽车制动专家系统知识库的建立及推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肖健;农田杂草识别模糊专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4 佟林;基于专家系统的排课软件的研究与设计[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5 罗新方;基于Web的蔬菜减灾及无公害栽培专家系统[D];河北农业大学;2006年

6 张鹏;基于JSP的网络专家系统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王瑞利;交际中的语用推理初探[D];山西大学;2007年

8 阳志梅;计算机辅助教学专家系统的研究与构建[D];中南大学;2004年

9 刘铖;山西省莜麦专家系统的构建及神经网络推理机制的探讨[D];太原理工大学;2006年

10 徐国强;分布式决策知识表示和推理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490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9490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8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