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中国“文化诗学”的建构与实践——李春青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述略

发布时间:2018-05-29 14:10

  本文选题:文化诗学 + 文化语境 ; 参考:《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摘要】:在长期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过程中,李春青教授一直倡导中国"文化诗学"的研究路向。他逐渐丰富了"文化诗学"的理论内涵,而且通过自己的研究实践,证明了这种阐释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对当下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Abstract]:In the long-term study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Professor Li Chunqing has been advocating 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poetics. He gradually enriched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of "cultural poetics", and through his own research practice, proved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is interpretation method, which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study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作者单位】: 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
【分类号】:I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李春青;;论士大夫趣味与儒家文道关系说之形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李春青;;中国文化诗学的源流与走向[J];河北学刊;2011年01期

3 李春青;;在讽谏与娱乐之间:“文人趣味”生成的历史轨迹[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李春青;;“名士”与文人趣味之关联──对两汉文学观念演变的一种解读[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5 李春青;中国文化诗学论纲——对古代文论研究方法的一种构想[J];社会科学辑刊;1996年06期

6 李春青;;论“雅俗”——对中国古代审美趣味历史演变的一种考察[J];思想战线;2011年01期

7 李春青;文化诗学视野中的古代文论研究[J];文学评论;2001年06期

8 李春青;;为于连一辩——兼谈对中国古代文化的阐释立场与方法问题[J];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06期

9 李春青;;汉代帝王与文人趣味之形成——以《文心雕龙·时序》为线索[J];文学与文化;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宏洲;;古代文论研究的“二重历史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2 余永腾;;难解之缘:《夷坚志》与理学关系探赜——以体现伦理观的几篇典型作品为中心[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程磊;;宋代士人山水游宦与精神家园的内在建构[J];北方论丛;2012年02期

4 赵德坤;白石词与小山曲中梅花意象之比较研究[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5年01期

5 徐锋;;宋诗散文化议论化特征的形成原因[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0期

6 董朝刚;宋代“理趣”诗的文化阐释[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7 王成;;知识与意义的双重探寻:当前古代文论研究的再反思[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田忠辉;;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走向及未来发展趋势反思[J];东岳论丛;2006年01期

9 朱筱文;;宋诗体现的思辨精神之探讨[J];大众文艺;2010年15期

10 朱筱文;;论北宋文吏祖无择的文学观——“有道有文,然后可以为君子”[J];大众文艺;2011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利云;宋元之际词坛格局及词人群体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明华;苏轼诗歌与佛禅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韩伟;宋代乐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吴增辉;北宋中后期贬谪与文学[D];复旦大学;2011年

5 陈晓红;方东树诗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6 李新;宋代杜诗艺术批评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7 陆庆祥;苏轼休闲审美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林姗;宋代屈原批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煦;陆象山心学美学智慧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10 邱光华;方回诗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桂红;苏轼尚“谐”诗歌的审美取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亚兰;论画学与宋代绘画[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3 杨永桦;周密休闲思想及行为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4 白银银;论欧阳修词中的女性形象[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本艳;蔡襄诗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田甘;苏轼记体文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7 赵姝;汪莘诗词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栾莉舒;苏轼论体文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魏萍;辛弃疾带湖时期涉酒词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10 廖冬萍;朱敦儒嘉禾之隐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春青;;文学理论与言说者的身份认同[J];文学评论;2006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春青;谈谈文学理论的转型问题[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章旭清;试论人在文化诗学建构中的主体性意义[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 王泽庆;;文化诗学理论批评[J];东方论坛;2010年03期

4 祖国颂;文化诗学的实践维度与学理空间[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童庆炳;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化诗学”[J];文学评论;2001年06期

6 陈太胜;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的关联与界限——重识文化诗学[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7 孙丽;;文化诗学流派的历史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8 郑伟;张晓丽;;走向一种文化诗学——写在“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出版之际[J];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02期

9 朱冬梅;;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批评策略和方法[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9期

10 彭维锋;诗学的抵抗:文艺学视阈中的文化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张永刚;;由“意识形态”问题所展示的文学理论姿态[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2 赵勇;;文化批评:为何存在和如何存在——兼论8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的三次转型[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3 于应机;;词典翻译与文学翻译:本质与特点浅析[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韩晗;;文化批评、媒介传播与读图时代的审美症候[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5 高楠;;走向解释的文学批评[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6 梁素芹;曹杏;;韩礼德情景语境理论观照下的文学翻译——Oracles & Miracles及其中译本《“剩”贤奇迹》个案研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7 杨芳;李莉婷;;当代中国人对传统青、蓝色彩的心理认知与情感价值回归[A];传统色彩与现代应用——海峡两岸传统色彩与现代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晓都;文化诗学:文艺学的新增长点[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2 刘洪一;文化诗学的思想指向[N];中华读书报;2002年

3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王雪峰;当下文化语境中弘扬现实主义艺术精神的意义(上)[N];美术报;2007年

4 何志钧;数字化时代的文艺学建构[N];文艺报;2006年

5 郭艳;女性的自我表达与意义建构[N];文艺报;2006年

6 王林;如何谈论中国的当代艺术[N];中国文化报;2007年

7 古耜;真诚比姿态更重要[N];文学报;2006年

8 谭桂林;“世界文学”与文学的全球化[N];光明日报;2005年

9 袁跃兴;公众空间怎能频频上演“裸体秀”[N];中国艺术报;2006年

10 王一川;面向文化文学理论的新转变[N];文艺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孙辉;批评的文化之路——20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2 张海燕;洛特曼的文化符号诗学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钟琛;消费文化语境中的“媒介文学事件”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4 刘芳;诗歌意象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高岭;审美文化语境中的商品拜物教批判[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6 周芸;新时期文学跨体式语言的语体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琳;论语境视角下文学翻译中的意象失调现象[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2 段红萍;从文化语境的角度谈语用翻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常华;胡适诗歌翻译的描述性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7年

4 杨兰;当下文化语境中电视与文学的互动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南红花;大自然的颂歌[D];延边大学;2006年

6 时波;文学翻译中语境的动态功能[D];浙江大学;2006年

7 孟宏;文化语境与文学等值翻译[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8 李光辉;论典籍翻译中文化语境的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谭奇辉;文学与文化的纠葛[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10 马静;从文化人类学到文化诗学[D];漳州师范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19511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9511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0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