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研究的格局与困境——艺术学视野下意境研究的反思
本文选题:意境 + 门类艺术 ; 参考:《艺术百家》2013年04期
【摘要】:取材的以偏概全和研究格局的不完善导致了意境研究在艺术学层面的欠缺与不足。这使意境的门类艺术研究和美学研究脱节,导致微观与宏观、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脱节。要突破这一困境,必须加强意境的艺术学层面研究。意境的艺术学研究,因其跨学科的特性,弥补了门类艺术层面和美学层面研究视角单一的缺陷,符合意境问题跨学科、多门类存在的实际。另一方面又紧扣研究对象同一性的特点,可在意境审美共性的维度上对多门类艺术的创作实践作艺理归纳。循此路径,可把不同艺术间的意境互动和意境发展史考察结合起来,把意境的审美同一性和不同艺术互动发展的历史进程结合起来。由此,就把意境的美学研究和门类艺术研究衔接起来,解决了微观与宏观、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脱节的问题,突破了现有的研究困境。
[Abstract]:The lack and deficienc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research in the aspect of artistic conception resulted from the incompleteness of material selection and research pattern. This disconnects the stud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aesthetics, which leads to the disconnection between microcosmic and macroscopic, abstract and concrete, logic and history. In order to break through this dilemma, we must strengthen the stud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The artistic stud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because of its interdisciplinary characteristics, makes up for the defects of the single angle of view in the aspect of artistic category and aesthetics, and accords with the reality of the interdisciplinary and multi-categor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On the other hand, it can generalize the artistic practice of multi-category art in the dimension of aesthetic commonness of artistic conception. In this way, we can combine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interaction between different arts and the histor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development, and combine the aesthetic identit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with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artistic interaction. Therefore, the aesthetic stud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is connected with the study of category art, which solves the problems of microcosmic and macroscopic, abstract and concrete, logic and history disjointed, and breaks through the existing research dilemma.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江苏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意境在诗画中的互动与异变”(项目编号:9513000005)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J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钱锺书;中国诗与中国画[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赵铭善;;论意境的文化本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89年02期
2 赵铭善;;蒙尘之珠,不减其泽——谈谈传统绘画中有关意境的几个问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1年01期
3 傅强;;浅谈中国画的“留白”艺术[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年10期
4 梁仁昌;;论周作人的“言志”与“载道”观[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S2期
5 甘露;习传进;;“海枯石烂”——中英爱情诗体现的中英爱情观差异[J];海外英语;2012年02期
6 赵铭善;情之一字 维系乾坤——读萧丽红长篇小说《千江有水千江月》[J];名作欣赏;1992年01期
7 邵敏;;诗与画的审美国度——从《桥》窥探废名对传统创作技巧的借鉴[J];名作欣赏;2012年20期
8 毛翰;;何止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艺术关系论略[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9 陶尔夫;;“稼轩体”:高峰体验与词的高峰[J];文学评论;199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瑜;现代文学史观及其书写实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梁珊珊;画面题诗,诗美益美[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赵宇;清末天津画家张兆祥的绘画艺术[D];天津美术学院;2010年
3 李广艳;黄庭坚题画诗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瑞萍;文艺理论及美学研究如何面对现实——简述理论学习过程中的几个问题[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刘悦笛;;美学研究的“本土方法”哪去了?——王朝闻先生美学方法论的当代启示[J];中国美术馆;2005年10期
3 乔军豫;;在宗白华的美学中散步——论其“意境说”[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年11期
4 黄杰;;怎样走出大学美学与艺术教育教学的误区[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20期
5 ;艺术形式研究的美学价值[J];文艺理论研究;1990年06期
6 佘翠华;;卡西尔的艺术观及其对美学研究的影响——卡西尔的《人论》解读[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7期
7 刘旭光;;文艺繁荣与城市文化之关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美学研究的一个新收获[J];文艺理论研究;1981年04期
9 张会平;;艺术经验的阐释——读杜威美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2期
10 王臻中;自由争辩与美学繁荣[J];文艺理论研究;198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凌珑;;略论审美想象[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五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85年
2 刘兆吉;;创建三足鼎立的文艺心理学刍议[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3 赵慧平;;批评的视界[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4 韩子仲;;象与像——物象的存在与显现[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5 许明;;作为科学的文艺学是否可能[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6 刘强;;超越实践美学在生命美学基础上开拓发展[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张道一;;在美学与艺术的交点上(代序)[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姚文放;;关于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问题[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9 柯汉琳;;文艺美学的学科建设问题(提要)[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王德胜;;文艺美学:“双重变革”与“集体转向”[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琦;泛娱乐时代需要怎样的文学精神[N];文艺报;2008年
2 邢建昌;从美学研究到审美文化研究[N];文艺报;2000年
3 刘静 牛军;文艺美学研究的新收获[N];文艺报;2007年
4 李晋升;办好民族民间艺术节努力构建大外宣格局[N];恩施日报;2007年
5 杨应时整理;媒体与艺术形成新的互动格局[N];北京日报;2001年
6 赖大仁 毕日升;文艺美学的现代性视野[N];中华读书报;2007年
7 王春辰;美的滥用[N];美术报;2007年
8 周凤迟;强势品种重现 整理格局依旧[N];中国艺术报;2006年
9 杨佳莉;毕业论“文”[N];文艺报;2006年
10 谢元宏;行情呈弱势横盘格局[N];中国商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胡友峰;康德美学中自然与自由观念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2 邹强;中国经典文本中梦意象的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3 罗祖文;新时期美学创新的典范[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苏东晓;审美无利害说与审美关系问题[D];复旦大学;2005年
5 董岭;艺术功能论[D];暨南大学;2001年
6 高燕;视觉隐喻与空间转向[D];复旦大学;2005年
7 刘军平;艺术与大众[D];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雯娟;探析艺术创作主体的心境差异对艺术作品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程军;巴赫金“对话”美学研究[D];安徽大学;2004年
3 周久红;魏晋时期“清”的美学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4 薛星星;狄德罗“美在关系”思想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3年
5 闫秀菊;台港当代文艺美学研究简述[D];山东大学;2008年
6 吴翊华;詹姆逊的总体性文化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吴洋洋;王国维美学研究的动因[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杨正华;中国文艺美学学科的生成背景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刘汝佳;诗歌与音乐韵律的美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10 曾珠;媒体方式与文艺话语格局变革之联系及意义[D];重庆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9512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951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