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文类学视角下艺术终结论新探——以德国古典美学为例

发布时间:2018-06-02 23:20

  本文选题:谢林 + 黑格尔 ; 参考:《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摘要】:德国古典美学提供了以谢林的"复返"模式和黑格尔的解体模式为代表的两种有关文类发展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演绎模式。其间昭示出的所谓文学艺术的死亡或终结论只是指涉艺术、宗教、哲学三者对于人类认识生活的不同位置关系而已。文类学视角下艺术终结论的新解,构成了某种对艺术至上论、艺术万能论的否定,这种否定行为又是缘于对自启蒙运动以来高涨的热衷夸大艺术审美教育效果之风的反动。
[Abstract]:German classical aesthetics provides two kinds of deductive models with rich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which are represented by Schelling's "return" model and Hegel's mode of disintegration. The theory of death or termina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revealed during this period only refers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religion and philosophy in different places for human beings to understand life. The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theory of the end of a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science constitutes a kind of negation of the theory of art supremacy and the omnipotence of art. This negation is due to the reactionary tendency to exaggerate the effect of artistic aesthetic education which has been on the rise since the Enlightenment.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人文社科处;
【基金】:教育部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助项目“西方文类理论史纲”(201010)的研究成果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2-0746) 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PAPD) 扬州大学“高端人才支持计划”资助
【分类号】:J0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春燕;;生活审美化时代的艺术危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2 董龙昌;;苏格拉底“美在效用说”新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3 沃利青;;“移情”论与“意境”说比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4 洪永稳;简析康德美学中审美与人的自由[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5 薛雯;朱光潜的文艺与道德关系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6 徐庆年,王达敏;钱钟书与休谟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7 钟名诚;;中西交融的散文艺术观——朱光潜的散文思想与创作实践[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吴怀东;;历史 现实 方法——欧洲浪漫主义思潮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陈海燕;;谢林与海德格尔艺术观念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胡友峰;;实践理性:康德美学的超验之维[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以爱;;钱穆论政教关系[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教育传承与创新”教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2 任岩;;甘肃安多藏族民居装饰图纹的构成形式[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3 吴克明;;网络文化的政治哲学审视[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4 张志国;;窗中·风景——叶维廉诗歌的存在之思[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杜蕾;;“译”犹未尽——中国古典诗歌的可译性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江南;;文学语言的感性功能[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7 于春生;;市民新闻与公民媒介素养[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钟名诚;;论朱光潜美学思想改造的三个层面[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王云;;消极补偿:中国特色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实践[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10 徐放鸣;王光利;;原生态诗学与艺术终结论[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峰;数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5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7 朱德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8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陈莉莎;王尔德人文主义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婧;从西方绘画中的“丰满”女性形象看艺术夸张[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永平;蚌病成珠—郁达夫的情爱生活与其文学创作[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韩雨苇;东坡词英译赏析—审美移情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刘菲菲;论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审美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周丽雯;说海透珠——论吴兴华的作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李进;时空交错下的别样言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符熠;生——梦——死:尤金·奥尼尔艺术世界的狂欢化特征[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凌;现代社会的困境与救赎[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媛媛;中国意象油画的色彩表现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柏春;试析后现代艺术与文化底蕴的分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小娟;;新文类探析[J];长江学术;2008年01期

2 陈军;;“跨文类写作”辨[J];当代文坛;2008年03期

3 陈军;;“跨文类写作”现象批判[J];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4 贾奋然;;谈文类和它的界限[J];中国文学研究;2010年01期

5 陈军;;文类身份认同的中西比较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陈军;;文类等级的文学史功能论[J];学术论坛;2010年08期

7 陈军;;“以A为B”文类现象的考察与批评[J];江海学刊;2011年02期

8 陈军;;“上天灌注到我心里各样诗歌”——前柏拉图时期文类理论探析[J];社会科学研究;2013年04期

9 萧城;;文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新收获——《文类基本问题研究》简评[J];美育学刊;2014年03期

10 高树博;;回归文类[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伍明春;;论汉语散文诗的文类边界[A];当代散文诗的发展暨“我们”文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黄永健;;外国的散文诗理论研究[A];当代散文诗的发展暨“我们”文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光耀;重新认识文类的性质[N];文艺报;2008年

2 陈军 扬州大学文学院;中西文类历史演进显差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朝华出版社编辑 赵明;作文类图书如何走出发展困境[N];光明日报;2013年

4 赵明;如何走出作文类图书的发展困境?[N];中华读书报;2013年

5 杨建刚;文类研究的推进与拓展[N];文艺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张圣华;作文类期刊今朝“变脸”[N];中国教育报;2002年

7 南帆;分类与自由[N];文艺报;2002年

8 王乐洋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苏美尔文学研究宜从文类出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9 王光明;20世纪中国散文精神[N];中华读书报;2004年

10 曹德志;作文教辅书持续低迷之谜[N];中国教育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军;文类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孙恒存;走向困境的讽刺文类[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潘晓霞;高中英语教材中故事文类的态度资源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3 李淑艳;对中、美、英三国大学简介的文类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9705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9705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d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