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叙事对文学叙事的影响机理
本文选题:历史叙事 + 文学叙事 ; 参考:《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摘要】:与西方叙事传统不同,中国古代叙事能力在对历史文本的编纂中逐步提高,历史文本为文学叙事提供了文类特征及叙事模式,成为其孕育的母体。从发生学角度探讨历史叙事对文学叙事的影响机理主要在于:神话的特性及其发展流向、历史叙事范型的形成、历史叙事虚构语境的营造以及"史贵于文"价值观念的确立。
[Abstract]:Different from the western narrative tradition, the ancient Chinese narrative ability has been gradually improved in the compilation of historical texts. Historical texts provide literary features and narrative patterns and become the mother's moth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esis, the influence of historical narration on literary narration mainly lies 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ythology and its development direction. The formation of historical narrative paradigm, the creation of historical narrative fictional context,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value concept of "history is more valuable than literature".
【作者单位】: 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
【基金】:中国古代文学省级重点学科项目(20116)
【分类号】:I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吴功正;;传记散文和古典小说的审美关系[J];学习与探索;1986年04期
2 邹志远;;韩少功与鲁迅小说叙事功能之比较[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浓水;;《聊斋志异》涉海小说对中国古代海洋叙事传统的继承和超越[J];蒲松龄研究;2008年02期
2 宋瑞彩;;论《论语·先进》侍坐章中的小说因素[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3 吴文薇;寻求中西叙事理论的对话与沟通——关于建构中国当代叙事学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4 钱雯;;文化诗学:理论、方法及局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5 江守义;;唐传奇结尾的故事模式[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乔根;;论《儒林外史》的叙事时间[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7 邹群燕;论《剪灯新话》的艺术特色[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陈曦;从“文史不分”到“文史异辙”:略议中国古代正史传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9 方维保;江山依旧,才人辈出──张恨水、金庸比较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10 江守义;叙事中的时序变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鄢然;;从《金色笔记》看莱辛的女性政治意识与叙事策略[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童庆炳;;重建·隐喻·哲学意味——历史文学作品三层面[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3 段军;耿光华;;动静相和 道技相谐——论“三言”的叙事结构[A];水浒争鸣(第十辑)[C];2008年
4 李桂奎;;《水浒传》的“财欲”叙事及其结构形态[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5 胡玉伟;;历史的想象与建构——中国当代文学中的“长征”书写[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6 刘伟生;;《涉江》“溆浦”研究平议[A];中国楚辞学(第十三辑)——2007年中国溆浦屈原及楚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张树国;;论《左传》的性质及其对古代散文研究理论建构的意义[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8 刘克敌;;晚年林纾与新文学运动[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9 修倜;;“戏仿”的喜剧性动因与创造性建构——以中国当代影视喜剧为例[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董希文;;深描与诊断:解释人类学之于文学文化研究的方法论意义[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魏晓红;乔治·艾略特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李振;延安《解放日报》中的性别与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宋金民;水浒小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岳佳宁;端木蕻良长篇小说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朱岚晖;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蔡芝武;毕飞宇小说创作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路晓辉;史蒂文森主要小说叙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李进;时空交错下的别样言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贾清宇;孟子引《书》论《书》考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伟;《语丝》的现代性追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韩伟杰;叙事理论视阈下《一位女士的画像》主题阐释[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李苗菊;《世说新语》与《儒林外史》之叙事共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和慧芳;屈赋自传性文本的叙事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凤亮;叙事与述史:多元重合的精神空间——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比较的理论基点[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刘少丽;;论历史叙事的可靠性[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3 王阳;“文史互证”的极限[J];文史哲;1999年05期
4 莫聿;家族文化与文学叙事[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5 王鹏;;新闻传播学中的文学表现[J];作家;2009年04期
6 周全伟;;文学叙事的道德承载[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尚必武;;对叙事本质的探索与追问——评《叙事性的理论化》[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8 朱风华;重复:文学语言的观念和语言述说的原则——文学叙事批评之一[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3年03期
9 李祥林;“性别复调”叙事模式及其文学体现[J];新余高专学报;2002年01期
10 马生龙;图画叙事与文学叙事[J];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李春青;;文学的与历史的:对两种叙事方式之关系的思考[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2 李春青;;谈谈历史题材创作中的真实性问题[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5年
3 万娜;;现代性作为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个视角[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4 黄裳裳;;理解“典型环境”观念的理性基础及多元视角[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5 黄裳裳;;理解“典型环境”观念的理性基础及多元视角[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李春青;;文学理论的学科性危机及其出路问题[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摘要汇编 北京市文艺学会[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蒋红艳;徐晓杰;;修辞性叙事理论框架中交流模式研究[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康天军;“法律与文学”研究:可能与意义[N];人民法院报;2005年
2 龙迪勇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叙事学研究中心;走出结构主义叙事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丁筑兰;文学叙事中的道德重塑[N];文艺报;2011年
4 刘庆璋 祖国颂 李晓宁 胡明贵 沈玉梅 莫立民;“文化诗学”研究论文集萃[N];文艺报;2004年
5 李建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理想主义造就有力量的文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陈晓明;文学已经消失?[N];学习时报;2006年
7 贺绍俊;文学家不应放弃精神担当[N];人民日报;2009年
8 孟繁华;犹疑不决的批评[N];河北日报;2004年
9 南京大学 董健 丁帆 王彬彬;在文学和历史之间……[N];社会科学报;2002年
10 本月撰稿 杨斌华;专业主义的桎梏[N];文学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何建良;“艺术终结论”批判[D];浙江大学;2008年
2 谢龙新;文学叙事与言语行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彭兆荣;仪式谱系:文学人类学的一个视野[D];四川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晓;历史叙事的文学维度[D];西北大学;2008年
2 谷莹;建构“主动进取的自我”[D];河北大学;2009年
3 汪智超;文学叙事中身体的变迁[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章榕榕;欲望的狂欢之舞[D];中南大学;2007年
5 荣吉;论图像文化语境中小说叙事的变化[D];扬州大学;2009年
6 周景耀;“生之意识”的探寻[D];苏州大学;2010年
7 成湘丽;对媒介转换中电影和文学关系的透视[D];新疆大学;2004年
8 王洪涛;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D];山东大学;2007年
9 焦晓燕;叙事伦理批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高永;母题理论探析[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747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974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