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林纾与哈葛德——翻译的文化政治

发布时间:2018-06-22 19:43

  本文选题:林纾 + 林译小说 ; 参考:《东岳论丛》2013年10期


【摘要】:林纾翻译了大量哈葛德的小说,到了民国初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说部丛书》和《林译小说丛书》的时候,林译哈氏小说已经占了一席之地,拥有大批读者。研究晚清文学的翻译,势必要探讨早已衰落的"大清帝国"和"维多利亚"时代大英帝国的文化关系。本文先从林的序跋中探讨他对哈葛德小说主旨的看法,这些探险故事背后流露的意识形态,林纾从一个不同的文化背景的解释。再进一步探讨翻译的文体和形式问题,林纾如何把哈氏小说中的情景和人物以古文表现出来?在中英两种不同文体冲撞之下,激出何种火花?最后比较这两位同时代的作家的保守心态和复古思想,在各自文化领域里扮演的角色,探讨其在这个世纪之交"现代性"开始席卷全球的关键时刻,所具有的意义。
[Abstract]:Lin Shu translated a large number of Haggard's novels. By the time the Commercial Press published the Book of saying Series and the Series of translated novels, Lin had already occupied a place and had a large number of readers. To study the translation of late Qing literature,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cultu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Qing Empire and the British Empire in the Victorian era. 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his views on the gist of Haggard's novels, the ideology behind these adventure stories, and Lin Shu's interpretation from a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from the preface and postscript of Lin. Further discussing the stylistic and formal aspects of translation, how does Lin Shu express the scenes and characters in his novels in ancient Chinese prose? What kind of sparks are stimulated by the collis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styles? Finally,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conservative mentality and retro thoughts of these two contemporary writers and their roles in their respective cultural fields, and probes into their significance at the critical moment when "modernity" begins to sweep the world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分类号】:I106.4;H315.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务正;;“桐城谬种”考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王冬杰;刘杰辉;;“林译小说”中的赞助人因素初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刘洪涛;刘倩;;论林译小说《迦茵小传》中的创造性叛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于翠玲;;中学生名著读物的出版偏向——兼论从媒介素养角度引导中学生阅读名著[J];编辑之友;2011年04期

5 文月娥;;副文本与翻译研究——以林译序跋为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高兴;;“为斯文一线之延”的“风雅”之争——论林纾的古文观及其历史际会[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7 何春燕;;从“操纵论”看林纾的翻译[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2期

8 成昭伟;刘杰辉;;“赞助人”视角下“林译小说”研究——商务印书馆个案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9 张永中;;林纾译文不忠的因由探究及启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万宗琴;;对林纾“翻译”的质疑[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杨玲;林译小说及其影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肖曼琼;翻译家卞之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惠萍;严复与中国近代文学变革[D];河南大学;2011年

5 高方;《左传》文学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6 潘红;林译《迦茵小传》:意识形态规约下的修辞重构[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7 贺显斌;论权力关系对翻译的操控[D];厦门大学;2004年

8 庄逸云;清末民初文言小说史[D];复旦大学;2004年

9 章艳;清末民初小说翻译规范及译者的应对[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10 杜慧敏;文本译介、文化相遇与文学关系[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腾国立;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启示[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徐静怡;林纾翻译研究的释义学新解[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庄小珊;明清福建曲家考[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文文;二十世纪初中国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念发展进程[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之杰;从历史有效性看两位译者汉译Uncle Tom's Cabin[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莫秋月;解构主义视野下林译小说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肖艳波;从读者期待视野看林纾《黑奴吁天录》的翻译[D];中南大学;2010年

8 管晴;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探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9 王少羽;新与旧的艰难抉择[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10 保菁菁;“改写理论”视角下《汤姆叔叔的小屋》三个中译本语言多样性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勇;胡振江;;外国文学教学中人物分析的跨文化阐释[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2 郝岚;林纾对哈葛德冒险与神怪小说的解读[J];东方论坛;2004年01期

3 万涛;;跨文化视阈下华裔美国文学文本中的言语交际信息差[J];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11期

4 郑超;;浅析中西传统诗歌中的意境表达[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周化;;文化的“熔炉”——评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6 韩洪举;;《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的文学价值及其影响[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7 李恒田;王晔;;一个人的对话——赛珍珠小说思想中两种文化主体的意义[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颜丽娟;;幽默背后的中西文化观之一二[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10期

9 张霁;;异质与边缘的表达——论赫特·米勒创作的跨文化视野[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倪祥妍;方汉文;;跨文化视阈中的“零余者”——郁达夫和葛西善藏比较研究[J];学术界;2010年10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瞿世镜 任一鸣;当代英国小说的世界视野[N];文艺报;2007年

2 杨乃乔邋钟厚涛;比较诗学研究的困境及其策略性突围[N];中华读书报;2007年

3 李战子;传记与中介[N];文艺报;2006年

4 王理行;为文学翻译提供经验[N];文学报;2001年

5 郭延礼;雨果作品在近代中国的传播[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王杨 饶翔;搭建中俄文学之桥友谊之桥[N];文艺报;2009年

7 张家康;不拘原著 几易书名[N];人民政协报;2002年

8 世文;外国文学研究要迎接时代挑战[N];文艺报;2003年

9 晓阳;诺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成名作全新面市[N];中华新闻报;2008年

10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曾艳兵;西方的文学经典并非中国的西方文学经典[N];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周桂君;现代性语境下跨文化作家的创伤书写[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鸿;跨文化的中国叙事[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3 李思捷;身份书写与跨文化心态透视[D];暨南大学;2003年

4 孙宗广;从乡土中国到现代中国[D];苏州大学;2008年

5 杨文瑜;日本近代小说《不如归》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6 李小均;纳博科夫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朱新福;美国生态文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8 林雯;论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第一个十年[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园园;正反馈效应下的昆德拉热[D];安徽大学;2007年

2 黄tb;林译狄更斯小说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3 付鸿霞;寻找《围棋少女》在法国接受中引起共鸣的因素[D];厦门大学;2009年

4 李静;跨文化领域下文学经典文本的颠覆与重构[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范若恩;复仇者的肖像——哈姆莱特犹豫的跨文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6 孙建忠;司各特与中国近现代文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7 郝倩;背景—生活—交际路线解读《喜福会》中母女关系[D];辽宁大学;2013年

8 李s,

本文编号:20540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0540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b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