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对环境的感知——麦克卢汉文艺美学思想研究之一
本文选题:感知 + 环境 ; 参考:《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摘要】:在学术史上,马歇尔.麦克卢汉以其独特的媒介理论而横空出世,卓然成一大家。实际上,他对于文学和艺术的论述,同样值得人们关注。总观他对于文艺的论述,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技术创造环境、文艺是对环境的感知以及旧环境成为艺术,可以说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可称之为环境主义的文艺思想。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麦克卢汉的环境主义文艺思想,呼应了当时环境美学或生态美学的诞生,在被称为技术时代的今天,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
[Abstract]:In academic history, Marshall. McLuhan was born with his unique media theory, and Zhuo Ran became everyone. In fact, his discourse on literature and art also deserves attention. The general view of his discussion on literature and art includes three aspects: technology creates the environment, literature and art is the per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old environment becomes art, it can be said that it has formed its own unique literary and artistic thought which can be called environmentalism. In the sixties and seventies of the 20th century, McLuhan's literary thought of environmentalism echoed the birth of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or ecological aesthetics at that time. Today, which is called the technological age, has a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deserves our attention.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郑素侠;;技术创造环境——对麦克卢汉传播思想的一种考察[J];当代传播;2006年02期
2 傅守祥;泛审美时代的快感体验——从经典艺术到大众文化的审美趣味转向[J];现代传播;2004年03期
3 李中华;;麦克卢汉论文学“原型”[J];中国文学研究;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珍;;论大众文化时代历史类图书的价值[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2 黄颖;;文学形态与媒介变革——对网络文学的检视与评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李庆林;;论传播研究中媒介分析的对象和方法[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4 朱军;论大众传播时代的两类文化英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5 闻娱;本雅明技术复制艺术理论述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6 殷明明;;技术进步与艺术的民主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7 匡景鹏;;拯救艺术的方式——艺术分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8 文丽;;一场视觉狂欢的夜宴——浅析后现代消费社会中的广告话语[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9 林美宇;;兼为讯息与媒介的网络锐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
10 吴秀娟;;论3G动画的虚拟时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建东;;网络游戏的道德资源性分析[A];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第15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三)[C];2007年
2 丁宁;;全球化语境与中国古典美术刍议[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背景下艺术的传统与创新”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3 于翠玲;;媒介演变与文化传播的独特景观——中国编辑出版史的认识价值[A];中国编辑研究(2007)[C];2007年
4 王子舟;;论图书馆学的相关学科[A];第四次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曹书乐;;新闻集团进入中国媒介市场行为研究[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6 李明伟;;“传播技术决定论”辨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7 郑志勇;;网络社会群体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8 张冠文;;信息时代青少年媒介媒介素养教育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9 肖云帆;;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民主与媒介素养——基于格拉斯哥媒介研究小组媒介观与方法论的思考[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2009年
10 徐瑾;;互联网时代上海高校媒介素养调查报告[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C];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广香;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李惠;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吉瑞;鲁迅与《河南》[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余国静;从卢广作品看纪实影像特性[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5 王洋;3G时代电视媒体的生存策略探析[D];湘潭大学;2010年
6 向静;抗战新闻漫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吴演丽;论尼尔·波兹曼的电视文化思想[D];湘潭大学;2010年
8 韩韬;网络电视的传播优势与发展路径[D];湘潭大学;2010年
9 钱红波;地市级交通广播品牌战略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邓颢;娱乐化浪潮下的湖南卫视娱乐节目探析[D];湘潭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海霞;;通俗文艺:一种文化解读[J];神州;2010年02期
2 王思滢;;浅析梅洛-庞蒂现象学美学对环境美学的影响[J];美与时代(下);2011年06期
3 朱立元;从“拒绝媚雅”的口号谈起[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4 李欣复;论环境美学[J];人文杂志;1993年01期
5 赵冬初,李连英;隐逸文化对中国古代环境美学的贡献[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6 陈望衡;;自然与人共同的创造——大地艺术的美学思考[J];艺术百家;2008年04期
7 徐景熙;;促进文艺总体格局的良性循环[J];江海纵横;2000年02期
8 胡玉娟;自然环境美学初探[J];学术交流;1999年02期
9 刘水平;“天才”时代的终结──倡导一种新“通俗”文艺[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10 刘新叶;;美学研究的重要拓展——评阿诺德·伯林特《环境美学》[J];美与时代;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游小波;;对市场经济与当代文艺发展的辩证思考[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一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6年年会论文集[C];1996年
2 林升栋;;从人际冲突情境的作答反应测量中庸思维[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李明军;;简论大众文艺对纯文艺的启示——以20世纪90年代大众文艺为例[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徐以中;Akira Toyomura;Sachiko Koyama;Shinya Kuriki;;语音听觉反馈对言语发声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张玉萍;李雪铭;;大连城市人居环境景观特质评价[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杨怀柱;;删繁就简 感知生活[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7 曹剑芬;李爱军;胡方;张利刚;;从“2”与“8”的语音辨识看语音学知识在识别中的应用前景[A];第九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叶玲;;浅论影视在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作用[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周锡蕙;吕子义;叶涛;李军;邓初晴;祁_g;;混凝土裂缝的量化感知[A];第七届全国混凝土耐久性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徐革;;感知美,领悟美,欣赏美,创造美——谈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忠德;重视扶持高雅文艺刻不容缓[N];人民日报;2006年
2 刘水平;高雅文艺在市场中的价值实现[N];中国文化报;2000年
3 ;城市——我们的家[N];光明日报;2008年
4 张业松;感知鲜活的文化背景[N];社会科学报;2002年
5 姜东 张利民;“战场感知”[N];解放军报;2002年
6 福建省仙游县榜头中心小学 王丽红;丰富感知 培养能力[N];中国教育报;2000年
7 本报记者 李静;感知外企[N];中国文化报;2002年
8 王蕴明;社会主义文艺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N];文艺报;2001年
9 曹谦;保持文艺事业的先进方向[N];安徽日报;2001年
10 张磊;感知无形的信息空间[N];解放军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文臣;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黄联芬;基于环境认知的无线Mesh网络MAC协议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3 王宇弘;英汉语通感认知模式对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4 张凌浩;符号学视野下产品设计方法及应用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5 袁庆曙;数字化互动陈展技术与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6 甄岩;具有感知能力的可靠Ad Hoc网络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7 顾姗姗;负反馈、修正后输出、注意和感知对外语发展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8 张珊珊;重铸与第二语言发展:基于显性,感知和修正的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9 王立;城市结点文化特质及其协同观[D];重庆大学;2006年
10 李剑;土地美学的基础理论问题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学文;品牌的精髓[D];天津美术学院;2007年
2 邹春宇;趣味短信语言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3 李秀南;顾客价值沉淀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4 彭丽华;老舍通俗文艺理论与创作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5 王秋菊;永久起搏器应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长期随访观察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9年
6 张莹;建筑光环境的环境行为学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7 王然恩;初中数学思想方法及其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芳;理查德·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许红妹;中国大学生英语语调功能习得探究[D];江苏大学;2009年
10 张志鹏;对高师音乐听觉教学的理论思考[D];河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685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068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