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论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学审美的“审美”差异

发布时间:2018-06-28 16:50

  本文选题:日常生活审美化 + 文学审美 ; 参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摘要】:日常生活审美化和文学审美存在着较大的审美差异,这一差异可以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虚拟化与文学审美的虚构性、日常生活的装饰化与文学的形式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繁复性与文学审美的蕴藉性等问题的探讨中呈现出来。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与消费主义相关联的物化审美,而文学审美则是有助于人性丰富与完善的精神性审美,前者不能取代后者。在当下的文艺学研究中,应该批判日常生活审美化对人性的不利影响,弘扬文学审美的人学精神。
[Abstract]:There are great aesthetic differences between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daily life and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literature, which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the virtualization of daily life and the hypocrisy of literary aesthetics, the decoration of daily life and the formal beauty of literature. The problems of aesthetic complexity of daily life and the implication of literary aesthetics appear.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daily life is a materialized aesthetic associated with consumerism, while literary aesthetics is a spiritual aesthetic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enrichment and perfection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former cannot replace the latter. In the present study of literature and art, we should criticize the adverse influence of aesthetics of daily life on human nature and carry forward the humanistic spirit of literary aesthetics.
【作者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金惠敏;从形象到拟像[J];文学评论;2005年02期

2 金惠敏;图像增殖与文学的当前危机[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力永;马克思与海德格尔批判形而上学的根本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张鸣年;“文化”与“文明”内涵索解与界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 何根海;大禹治水与龙蛇神话[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5 刘鹏;当代工人阶级先进性问题探讨——论工人阶级的新变化和马克思工人阶级先进性理论的生命力[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6 孙显元;“以人为本”的社会结构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孟彦文;语言从存在论向伦理学的转换[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8 宋传东;李泽厚美学批判[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9 唐建生;关于可持续发展观的伦理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0 李勇;;话语空间的拓展与话语秩序的建构——论文艺学学科体系中的教学目标设置[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鑫;论邓小平的发展观及其在中国的实践[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陈斌;私营经济发展论[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3 李凤亮;诗·思·史:冲突与融合——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引论[D];暨南大学;2001年

4 申建中;民事再审程序改造及再审之诉建构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5 周武忠;理想家园[D];南京艺术学院;2001年

6 李红霞;唐代隐逸风尚与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刘永红;诗筑的远离[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8 兰天山;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9 曾祥正;信息网络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10 王强;市场导向下的中国农业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惠君;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模式[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陈迎年;海德格尔存在论差异中的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黄薇;“债转股”的进退机制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4 齐成民;论新潮社对新文化建设的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5 张胜利;论文学的宇宙境界[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6 刘德霞;清末新政工商改革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7 孙红;论转型期审美文化走向及建构[D];郑州大学;2000年

8 彭金柱;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01年

9 刘洁;神理与诗情——论船山诗学的超越本质[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10 肖江;生态科学观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构建[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金惠敏;趋零距离与文学的当前危机——“第二媒介时代”的文学和文学研究[J];文学评论;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先政;;接受美学视域下的文学审美教育[J];文学教育(上);2011年07期

2 ;论摘[J];美术;2011年06期

3 胡斌;;当代艺术的日常化与富有智性的实验[J];荣宝斋;2011年08期

4 高建平;;“审美”是审美“!艺术”还是艺术!——关于“跟着走”与回到“硬译”的几点思考[J];文艺争鸣;2011年13期

5 杨向荣;刘娟;;边界游离中的知识建构——新世纪文艺学知识建构的反思与检讨[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李静修;;“他者”的救赎与“自我”的挽救——对文学消费“他者”身份的商榷[J];文艺争鸣;2011年15期

7 滕翠钦;;文学、文化研究和关系主义[J];文艺争鸣;2011年13期

8 胡媛媛;;《长恨歌》与《桐壶》——从比较文学接受学的视角[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叶世祥;;当代中国审美主义话语的四个层面[J];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04期

10 赵牧;;何谓生态,批评何为?——论生态批评的源流、表现及困境[J];文艺争鸣;2011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冯惠玲;;文学审美与新世纪“趋零距离”[A];新时期与新世纪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6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扬;城市化进程与文学审美方式的变化[N];文艺报;2005年

2 孟泽;文学审美的解放与批评的自闭[N];文艺报;2002年

3 李万武;冷情主义:文学审美向度的缺失[N];文艺报;2007年

4 李永虎;审美的超越[N];文艺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高小立;和谐社会召唤文学责任的回归[N];文艺报;2005年

6 郭玉生;文学创作的道德诉求[N];文艺报;2010年

7 范垂功;文学艺术的超越性[N];人民日报;2009年

8 卫厚生;文学不应只为市场写作[N];文艺报;2004年

9 翟永明;文学的社会承担和“底层写作”[N];光明日报;2008年

10 唐小林;消费时代的文学与文化研究[N];文艺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俊玲;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的新问题[D];河北大学;2006年

2 王晓波;怎样的日常生活,如何审美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门孝伟;大众文学审美价值传播的问题及策略[D];辽宁大学;2011年

4 姚彤;文学审美中的作家宗教情怀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8年

5 李红丽;文学:在“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梁书;网络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崔冠华;电子传媒时代的泛审美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8 靳义增;文学审美本质论[D];郑州大学;2002年

9 徐振华;审美泛化,,经典式微[D];吉林大学;2005年

10 秦咏梅;新时期文学审美本质论的提出与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786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0786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8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