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互文性与文学理论建构

发布时间:2018-06-29 08:56

  本文选题:互文性 + 文学研究 ; 参考:《山东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摘要】: 互文性理论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理论,它本身涵盖了许多重大的文学问题,如:文学的意指作用问题、意义生产过程问题、阅读与感知模式问题、文本结构母体与变体问题、文学的来源及其影响问题、文学修辞性问题、文学与批评关系问题、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关系问题、艺术文本间关系问题、文学史研究模式问题、文学与文化和历史关系问题等。其涉及的层面十分广阔,事实上已成为当代文学理论中内涵最为复杂的范畴之一。同时,“互文性”概念为当代西方主要批评理论所广泛运用,是当今最流行而又使用最混乱的文学批评。本文以“互文性与文学理论建构”为主题,探讨了互文性概念的缘起、流变、特征、意义以及互文性理论建构对文学理论建构的启发。 第一章,一个概念的确立。这一章通过对互文性理论的缘起、最初形态以及流变过程中的几种互文性理论进行梳理,勾勒出互文性的演变轨迹和整体面貌。法国文论家克里斯蒂娃于20世纪60年代末首次提出的互文性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文本理论是互文性理论的最初形态。由于不同学者的不断阐释,这个概念经过了一个从广义到狭义、从模糊到精确、从后结构主义到开放的结构主义的奇特流变过程,并大致呈现出两个方向:一个方向趋于对互文性概念做宽泛的解释,把它当作一个批判武器。这个意义上的互文性理论逐渐与英美的解构批评、文化研究、新历史主义相汇合;另一个方向趋于对互文性概念做精确的界定,使它成为一个描述工具。这两个基本走向分别称为解构的互文性和建构的互文性。本章从总体上突出互文性理论的丰富性,为下面的阐述埋下了伏笔。 第二章,二重比较凸显互文性方法论意义。本章第一节选取了同产生于法国的“影响”和“互文性”两种理论,从语源分析、学术背景、中心着眼点、研究策略和意识形态等五个方面来对这两个批评概念进行比较,揭示出两者相似的家族表象背后却存在本质的区别。互文性打破了影响研究的狭隘格局,大大开拓了研究空间,形成了文学研究新的生长点。本章第二节通过将西方文论“互文性”与中国古代文论“秘响旁通”进行比较,可看出二者存在着一定的理论相通性。具体表现在:二者都意在揭示“每种文学现象决非孤立存在,而是处于相互指涉、相互生发与演化的开放性的庞大网体中。文学现象之间、文学现象与非文学现象之间存在跨越时空的一种交流与沟通,交织着多种声音的回响和多重意义的叠变。”以此为鉴,中西诗学应该在彼此包容的前提下实现互相参照、互相印证和互相阐发。 第三章,互文性视野中三种研究范式的融合。本章在前两章概念梳理和比较认识的基础上,指出互文性理论的批评实践中往往在三个层面来进行,即文本的层面、主体的层面和文化的层面。在这三个层面的分析中,文本、主体和文化的相互影响和对话又是其核心要素,并在三个层次上同时进行。最终在一个纵横交错的文化系统中,互文性理论将文本(作为一种显性的存在)、主体(作为一种知性的存在)和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存在)三者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在这个意义上,互文性理论中的“互文性”就具有了多向度性,从而也使互文性理论在批评实践中走出了传统理念的片面误区,具有了更大的拓展性。 第四章,文学活动四要素的互文审视。本章在前三章对互文性进行理论梳理和批评概观的基础上,从文学活动的创作与接受两个层面,以互文性视角对文学活动四维要素世界、作家、作品、读者进行重新审视,从而揭示出影响作品运动的因素,并赋予读者和作者一种“不稳定”的定位——在同为接受者层面上的身份游离和相互转换。通过这种互文审视,文学与世界建立了一种双向的建构关系、一种交互的对话关系、一种深层的交往关系,最终形成了文学与世界的双重参照。 第五章,互文性对文学理论建构的五项启示。本章以互文性与传统文学研究的比较入手,综合前四章的内容,从五个方面揭示出互文性作为一种新的文学研究方法的意义。并以此为着眼点,凸显互文性所提倡的构建开放性的体系和消解模式对中西文论比较研究的方法论意义。互文性对于文学理论建构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它不只沉湎于对文学理论这门学科的理论丰富,从更深层次上讲,它是一种方法论的提升。最终使文学理论在中西文论对话交流的基础上,,达到学科构架的成熟和发展。 结语“互文性的理论意义和方法论意义”意在对以上五章的内容进行总结提升:相对于文学的再现观和表现观,文学的互文观是人们对文学认识的深化,也有助于重新审视最一般意义上的写作行为和阅读行为;作为一种灵活开放的研究方法,互文性概念在内部批评和外部批评之间打开了通道。总结全文,点名题旨。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升远;;“国际视野中的大江文学研究”笔谈[J];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2 徐雪梅;;《圣经文学研究》述评[J];宗教学研究;2011年02期

3 ;第二届“思想猫”儿童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颁奖[J];中国儿童文化;2009年00期

4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创刊一周年学术研讨会召开[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1年02期

5 凌鑫;;互文性视角下的广告翻译[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6期

6 李婷;;文化研究与文学经典——中国当代文学生产中的文学经典问题[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赵洋;;互文性视域下的公示语英译[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陈小冰;龙华丹;;《汽车等待的时候》之语法隐喻浅析[J];新余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王济华;;旅游文本中互文性的翻译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10 缪佳;吴迪龙;;互文性理论视阙下《锦瑟》的翻译[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毓云;罗振亚;;拓开北疆文学研究新领地——《龙江特色作家研究丛书》总序[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2 ;后记[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8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4年

3 于宏;;多元文化视野中的当代民族文学创作——以当代藏族文学为中心[A];中国少数民族文学60年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9年

4 苏晓军;;认知语言学与文学研究的互动[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冯乃康;;历史定位与理论阐释——深入《徐霞客游记》文学研究的两点思考[A];徐霞客与中国旅游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3年

6 陈忠义;何新所;;泉州之元明清文学研究[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3年

7 刘尊举;;转变理念,更新方法:明代文学研究的新进展——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第三届年会会议综述[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C];2007年

8 王一如;;一位严谨认真的学者型编辑家——何其芳[A];中国编辑研究(2006)[C];2007年

9 陶东风;;文学的知识生产与文学研究的机制创新[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10 王善忠;;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研究[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旭东 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和东亚研究系教授;张旭东:文学研究需要走出狭隘的学院分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华中师范大学 张才刚;数字时代文学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N];光明日报;2010年

3 王汶成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文本基础主义:回到文学研究的人文指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李徽昭;弘扬文化创造精神的文学研究[N];文艺报;2011年

5 宋剑华 暨南大学中文系;文学研究应从“文本”开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谢庆立;重拼文学研究的地图[N];中国教育报;2005年

7 陈太胜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跨学科与开放的文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吴元迈;走辩证整合的文学研究之路[N];文艺报;2010年

9 丛新强;回归文学研究的本体[N];文艺报;2011年

10 思郁 书评人;文学研究应该是文学的[N];中国图书商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迪龙;互文性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芮宏明;钱穆文学研究述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金明;互文性的语篇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4 玄宗女贵莲(释慧莲);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5 马世年;《韩非子 》的成书及其文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姜怡;基于文本互文性分析计算的典籍翻译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钟书林;《后汉书》文学论稿[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刁生虎;生命哲思与诗意言说[D];复旦大学;2005年

9 李朝军;宋代晁氏家族文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10 朱首献;人学文学论[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琴;《葛特露和克劳狄斯》的互文性解读[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夏菲繁;《狼图腾》英译本的互文性解读[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3 高翔;公益广告中的互文性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4 王德美;A.S.拜厄特《占有》中的互文性解读[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5 葛桐;互文性与文学理论建构[D];山东大学;2007年

6 侯斌;汉英翻译中的互文性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7 范李娜;互文性理论在动画片文本中的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8 刘绍静;从文本到超文本[D];山东大学;2005年

9 李玲玲;互文性理论与文学批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喻红华;广告翻译中的互文性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815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0815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8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