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叙事文学贡献之我见——兼论中西叙事文学比较
本文选题:中西 + 古代 ; 参考:《学术界》2013年04期
【摘要】:中国古代抒情文学的极度繁荣,遮蔽了人们对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关注,同时,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向来被正统文人鄙弃而对其理论总结相对单薄,由此给人造成错觉,似乎中国古代叙事文学极不发达,难以与西方叙事文学相媲美。任何一个民族文学都是由官方文学与民间文学两部分构成,叙事文学的繁荣也与叙事理论的滞后不成正比。从总体看,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并不弱于西方古代任何一个国家的叙事文学。
[Abstract]:The extreme prosperity of Chinese ancient lyric literature has obscured people's attention to ancient Chinese narrative literature. At the same time, during the long feudal society, ancient Chinese narrative literature has always been disdained by orthodox scholars and summed up its theory relatively thin. This gave people the illusion that ancient Chinese narrative literature was very underdeveloped and could hardly be compared with western narrative literature. Any national literature is composed of official literature and folk literature, and the prosperity of narrative literature is not proportional to the lag of narrative theory. Generally speaking, Chinese ancient narrative literature is not weaker than that of any western ancient country.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比较诗学视域下的中国艺术精神研究》(编号10BZW015)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03;I1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志梅,陆文培;大革命时期陈独秀对革命转变问题的探索[J];安徽史学;2000年02期
2 刘磊;《月明和尚度柳翠》源流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3 袁军;;略论明清之前文言小说中侠客形象的发展演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4 王东亮;;《萤窗异草》中的佛教思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5 翁少娟;;新世纪以来《花月痕》研究述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6 杨东方;;小说与历史的互证——以《假虎威古玩流殃,奋鹰击书生仗义》为例[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李莹;李金坤;;领异标新二月花——《老残游记》创新精神探略[J];毕节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8 舒焚;金初女真族知识分子群[J];北方文物;1986年01期
9 李钦彤;;从人到历史——杨争光论[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10 刘娜;《聂隐娘》的文化意蕴——兼谈聂隐娘形象[J];保山师专学报;200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丽娜;有效需求理论演进及其发展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2 曾凡贞;新桂系县政改革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3 曹海艳;顿河哥萨克的群体精神真理探寻与历史悲剧[D];黑龙江大学;2011年
4 陈俊杰;国际政治经济学范式论[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5 蒋磊;在东方与西方之间:现代旅日作家的文化体验[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6 黄林;晚清新政时期出版业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刘静;周密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李梅;张爱玲的小说传统与文学中的日常叙事[D];暨南大学;2005年
9 胡敏;中西人体美观念及其表现形式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陈永春;科尔沁萨满神歌审美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瑜;诗与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余卫星;张景祁词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3 黄海霞;《老学庵笔记》研究[D];济南大学;2010年
4 简真民;从郭璞及其作品透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信仰[D];重庆大学;2011年
5 李鑫;元杂剧男主角形象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国政;我国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7 贾艳红;张雪门幼儿师范教育思想研究[D];徐州师范大学;2011年
8 吴艳红;“山歌社”群体音乐美学思想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9 胡翠娈;焦z选督故侠嗔帧费芯縖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10 方勇;周密《齐东野语》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祖龙;世纪之交的比较文学走向[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2 任承达;中西艺术比较之管窥[J];职大学报;2000年03期
3 王晓丽,李云;中西文学比较论[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4 刘丽红;刘杰;;中西山水诗歌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5 傅正义;阴柔、阳刚与中、西古代文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6 陈子典;东西方比较:童话创作的支点[J];广州师院学报;1998年02期
7 钱书华;从《长干行》的英译谈中国古诗翻译[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8 王育杰;文学与佛道文化中的直觉特征比较[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9 张喜洋;中西文学形式论比较研究[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10 李建;《伊利亚特》与《江格尔》战争描写之比较[J];龙岩师专学报;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路东平;;《红楼梦》中的詈语使用及其翻译初探[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刘杰;;主题学对中国叙事文学研究方法创新的借鉴意义[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3 张同铸;;《论“叙事性意境”及其建构》论文梗概[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吴文薇;;启蒙与催化——论新时期对西方叙事学的引进[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南志刚;先锋文学的回归与抵抗[N];文艺报;2006年
2 孟繁华;21世纪:没有文学经典的时代[N];中华读书报;2005年
3 张建安;日益边缘化 小说创作缺了什么?[N];西部时报;2006年
4 肖飞;旧的史诗与新的史诗[N];社会科学报;2002年
5 周翔;杨义:中国叙事学及其研究方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6 黄应全;立场意识[N];文艺报;2001年
7 曾庆元;探索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N];文艺报;2001年
8 石鸣;制约小小说发展的七大因素[N];文艺报;2005年
9 高青;新视野中的比较文学研究[N];光明日报;2006年
10 叶廷芳;百花竞艳的时代[N];人民政协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赵新林;Image与“象”——中西诗学象论探源[D];四川大学;2005年
2 张玲;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女性观与性别意识[D];苏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小艳;托马斯·哈代与徐志摩的比较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2 刘源;陈敬容与波德莱尔诗歌之比较[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3 金巍;鲁迅与韩国作家玄镇健小说中新知识分子形象之比较[D];延边大学;2008年
4 唐靓;中西家族小说中的伦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孙放远;鲁迅与夏目漱石小说讽刺艺术的比较[D];吉林大学;2006年
6 杨文光;朱光潜、杜威文艺美学观比较[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许思友;审美理念的自然契合[D];厦门大学;2008年
8 张洁;精神的流浪与守望[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9 金巍;鲁迅与玄镇健小说中新知识分子形象之比较[D];延边大学;2008年
10 桂哲;“空白”—艺术的灵魂[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1066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106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