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论关系性情景与情景转喻现象

发布时间:2018-07-12 11:30

  本文选题:关系性情景 + 情景图示 ; 参考:《求索》2012年03期


【摘要】:情景是关系性范畴。关系性情景是处于必然时间关系下的情景。情景图示由路标、射体及它们之间的必然关系所构成。小句的情景凸显模式分为四大类。情景转喻指用一个情景指代另一个情景。因其显著性,情景转喻模式常常体现为用[实现]、[成就]和[状态]来指代其它情景。
[Abstract]:The situation is a relational category. The relational situation is the situation under the inevitable time relation. Scene diagrams consist of landmarks, projectiles and their inevitable relationships. The situational salient patterns of clause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Situational metonymy refers to one situation referring to another. Because of its significance, situational metonymy patterns often refer to other situations with realization, achievement and state.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BYY051)
【分类号】:I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黎;界变"论——关于现代汉语"了"及其相关现象[J];汉语学习;2003年01期

2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英顺;现代汉语中的“延续体”[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熊仲儒;动结式的致事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王霜梅;汉语定中短语转喻探微[J];北方论丛;2005年05期

4 于广元;借代的认知解释[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5 刘海燕;;试论存在句中“了”和“着”的互换问题[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古川裕;外界事物的“显著性”与句中名词的“有标性”——“出现、存在、消失”与“有界、无界”[J];当代语言学;2001年04期

7 苗兴伟;语篇向心理论述评[J];当代语言学;2003年02期

8 熊仲儒;以“的”为核心的DP结构[J];当代语言学;2005年02期

9 谭文辉;动物词语文化意义的认知模型[J];福建外语;2001年04期

10 张凤;借代的认知基础考察[J];外国语言文学;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刘华文;;试论英汉双语词典的认知模式[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林达真;李绍滋;;基于模式分类的汉语时态确定方法研究[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胡佩迦;;“差不多”和“差点儿”的认知考察[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于广元;;借代的认知解释研究[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肖奚强;;“正(在)”、“在”与“着”功能比较研究[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6 彭利贞;;论“应该”的情态与体的互动关系[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7 陈前瑞;;动词前“一”的体貌地位[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8 宋春阳;陆汝占;方向红;;基于类义抽象的汉语复合词义的求解模式探索[A];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全国第七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金亭;语言因素对英语过渡语中使用一般过去时的影响[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2 李晋霞;现代汉语定中“V双+N双”结构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4 朱彦;汉语复合词语义构词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6 宋春阳;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名+名”逻辑语义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7 谢晓明;相关动词带宾语的多角度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陈前瑞;汉语体貌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9 徐阳春;关于虚词“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王葆华;动词的语义及论元配置[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永军;现代汉语空间维度词语义分析[D];延边大学;2000年

2 施栋琴;进行概念的表达和情状类型——英汉对比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D];上海海运学院;2000年

3 王晓亮;汉语一价动词的认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4 关永平;英语的象似性及其语言认知意义[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邓晓华;疑问句的功能偏离——转喻功能及其实现[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白少辉;个体量词的语义特征和对外汉语教学[D];黑龙江大学;2002年

7 刘春卉;“动+名”偏正结构形成原因的考察[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8 科玛丽;现代汉语与僧伽罗语时态表达方式之比较[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陈伟;论例证功能的对等[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3年

10 郑敏惠;福州方言“有+VP”句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金立鑫;词尾“了”的时体意义及其句法条件[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1期

2 刘勋宁;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及其解说[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3期



本文编号:21170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1170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f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