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意识形态对中国翻译文学选材得影响(1898-1937)

发布时间:2018-07-15 15:25
【摘要】: 当今翻译研究的重心正在向语言外部研究偏移。这说明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语言层面的转换,还要把其他因素,诸如译语语境中的文化、历史、审美价值观等考虑在内。许多西方学者都致力于翻译中的语言外部研究,勒费弗尔就是其中之一。勒费弗尔提出了四类操控文学翻译的因素:赞助人、诗学、论域以及意识形态。本文考察的重点是意识形态的操控。 任何翻译活动皆是有原因的,或有一定的目的性、功利性,为特殊团体服务,为一政治目的服务,为一经济利益服务。翻译文本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入语的意识形态,同时对意识形态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本文研究的是意识形态对1898至1937年间中国翻译文学选材的影响,分为两个阶段进行论述。第一个阶段是清末民初时期(1989-1919)。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正经历着过渡性的大变迁。甲午战败,严重的民族危机激发起中国民众强烈的爱国热情。许多有识士要求学习西方,改良国家。在改良社会的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影响下,外国小说作为改革政治的工具被大量引进。而其中政治小说、侦探小说和科幻小说,由于内容新颖,并能起到启迪民智的作用,备受青睐,构成晚清小说全体之关键。第二个阶段是五四时期(1920-1937)。当时中国社会经历了清政府灭亡,民国成立,五四运动等一系列变革,中国文学翻译出现了一次高潮。这次与俄罗斯解放运动紧密联系的俄国文学成了翻译的主流。十月革命让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知识分子看到曙光,开始了不同程度的意识形态转型。抱着“文学为人生”思想的文学研究会翻译了大量外国现实主义的作品,其中俄国作家作品成为主要的翻译对象,想通过对俄罗斯文学的译介探寻出中国前进的道路。同时,阶级的观点和中国处于帝国主义残酷压榨和侵略的现实让文学研究会的成员对被损害民族的文学开始密切关注。另一方面,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创造社,着意翻译的是外国浪漫主义作家作品。这些都说明“五四’,后的文学翻译仍然是在不同意识形态的干预下筛选不同流派不同国别的作品翻译。 从本文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在上个世纪这个动荡的年代,由于特殊的政治需求,大量的外国文学涌入我国,然而由于不同的政治历史环境和意识形态的转变,这两个阶段所选择的外国作品又表现出各自的特点。通过这两个关键时期文学翻译的宏观对比,可以使我们进一步明确翻译研究的文化方向,明确翻译尤其是其选材其实不是一项单纯的工作,而是跟人的政治意识形态有着极密切的关系。
[Abstract]:Nowadays, the focu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is shifting to external language studies. This shows that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should not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e language level, but also take into account other factors, such as culture, history and aesthetic valu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target language. Lefevere is one of many western scholars devoted to the study of language externalities in translation. Lefevere proposes four factors that govern literary translation: patronage, poetics, discourse and ideology. The focus of this study is ideological manipulation. Any translation activity is for a reason, or has a certain purpose, utilitarianism, serves for a special group, serves for a political purpose, serves for an economic benefit. The choice of the translated text depends to a great extent on the ideology of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also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deology.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fluence of ideology on the selection of Chinese translation literature from 1898 to 1937, which is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The first stage was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1989-1919). During this period, Chinese society is undergoing a great transition. The defeat of the Sino-Japanese War and the serious national crisis aroused the strong patriotic enthusiasm of the Chinese people. Many knowledgeable people want to learn from the West and improve their countr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social ideology, foreign novels were introduced into China as a political reform tool. Among them, political novels, detective stories and sci-fi novels, because of their novel content, and can serve as inspiration to the people, are favored, and constitute the key to the whole novels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second stage was the May 4th period (1920-1937). At that time, the Chinese society experienced a series of changes, such as the death of the Qing government, the found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May 4th Movement, which brought a climax to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Russian literature, which is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Russian Liberation Movement, has become the mainstream of translation. The October Revolution made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s in the semi-colonial and semi-feudal society see the dawn and began the ideological transformation to varying degrees. The Literary Society with the idea of "Literature for Life" has translated a large number of foreign realistic works, among which Russian writers and works have become the main target of translation,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way forward for China through the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Russian literature. At the same time, the view of class and the reality of imperialist oppression and aggression made the members of the Literary Society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literature of the damaged n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creative society which advocates "art for the sake of art" intends to translate the works of foreign Romantic writers. All these show that "the May 4th Movement", the post-literary translation is still under the intervention of different ideologies to screen the translation of works of different schools and different countries. From this discussion, we can see that in this turbulent era of the last century, due to special political needs, a large number of foreign literature poured into our country, but due to different political and historical environment and ideological changes, The foreign works selected in these two stages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 macroscopic comparison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in these two critical periods, we can further clarify the cultural direction of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clarify that translation, especially its material selection, is not a simple task. But with people's political ideology has a very close relationship.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206.5;I0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博;;翻译的文化构建——勒菲弗尔翻译观探究[J];延边党校学报;2011年04期

2 潘红;谭学纯;;林译《迦茵小传》:意识形态规约下的修辞重构[J];语言文字应用;2011年03期

3 肖琳;康冰;;“文化转向”视域下《围城》翻译策略的不确定性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郭丽;;论文学翻译中的控制因素(英文)[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年08期

5 孔明安;;主持人手记[J];世界哲学;2011年05期

6 孙广治;;透视福柯权力话语观照下的“首尔”和“粉丝”译语现象[J];外语学刊;2011年04期

7 刘海娜;许路;;On the Status quo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nglish-Chinese Public Signs Translation: A Case Study of Tianjin[J];海外英语;2011年08期

8 姜力维;;浅论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19期

9 罗晓佳;;浅谈从语料库角度进行的翻译研究[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年01期

10 梁美英;;后殖民主义翻译[J];科技信息;2011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骆贤凤;;文学翻译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述略[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刘娜;;权力话语对译本的影响——《简·爱》不同译本的个案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刘娜;;权力话语对译本的影响——《简·爱》译本的个案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李龙;陈粤;;美学和意识形态的虚妄——浅谈保罗·德曼的“文学性”理论[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5 李树刚;潘宏宇;;浅谈“工程装备型”矿井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A];第十四届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地区职业安全健康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陈子华;;走出传统的泥沼——论朱熹义利观的再生意涵[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付文慧;;从中国“寻根小说”的英译透视意识形态和诗学取向对翻译文本选择的影响[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顾颖;;市场经济中的产权结构、市场机制与意识形态——激励制度的结构架设与功能整合[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第24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江平;;思想解放与“两个解放”[A];“市场化三十年”论坛论文汇编(第三辑)[C];2008年

10 吴承忠;阳纯希;;国外游憩政策初探[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希玲;对翻译研究对象及方法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3年

2 李俊伟;意识形态的功能及其创新指向[N];学习时报;2009年

3 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 黄传新 吴兆雪 叶政;深入把握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构成要素[N];人民日报;2010年

4 上海哲学学会会长 陈章亮;意识形态的较量实质是价值观的较量[N];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南京政治学院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心 南振声 执笔 李书吾;中国发展的意识形态底蕴[N];文汇报;2011年

6 张秀琴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意识形态范畴需要基础理论的澄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何怀远 南京政治学院科研部部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筑牢意识形态安全的全球屏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上外高级翻译学院翻译研究所 谢天振;文化转向:当代西方翻译研究新走向[N];社会科学报;2007年

9 刘建军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大气层:对意识形态概念的新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黄河 通讯员 韩浩;意识形态口第二次工作例会召开[N];阿克苏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欣;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对女性形象的叙述与展示[D];复旦大学;2005年

2 罗生全;符号权力支配下的课程文化资本运作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王晓梅;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探源[D];复旦大学;2005年

4 刘琛;图像叙事: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5 包立峰;意识形态幻象与晚期资本主义现实[D];吉林大学;2009年

6 戚咏梅;深陷重围的骑士精神——高文诗人及其《高文爵士和绿色骑士》[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宏图;都市叙事中的欲望与意识形态[D];复旦大学;2003年

8 方珏;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探要[D];复旦大学;2006年

9 汤斌;英语疫情新闻中言据性语篇特征的系统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0 张保权;转型社会中的经济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亚芳;意识形态与诗学操控下的翻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芳琳;意识形态对中国翻译文学选材得影响(1898-1937)[D];重庆大学;2007年

3 舒畅;《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译本[D];苏州大学;2008年

4 王芳琳;意识形态对中国翻译文学选材的影响(1898-1937)[D];重庆大学;2007年

5 聂海燕;意识形态对女性主义翻译观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6 张慧玲;意识形态、诗学与英语意识流小说的汉译[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周湘东;论翻译中的意识形态因素[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梁春梅;严复的翻译活动与意识形态的互动[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9 阳春兰;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操纵[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10 曾光湖;意识形态操控下的译者的策略[D];贵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1245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1245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8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