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比较文学的五个关键词

发布时间:2018-08-03 21:57
【摘要】:比较文学是一门以探讨人类文学共同规律和民族文学特色为宗旨的独立学科,有其自身的理论构架和一套专门的概念术语,其中有几个关键词,即跨文化、对话、比较、汇通、可比性。"跨文化"是比较文学的学科实质,"对话"是比较文学的方法论基础,"比较"是比较文学的根本性质,"汇通"是比较文学的学术要求,"可比性"是决定比较文学研究科学性和价值的关键。
[Abstract]:Comparative literature is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 aimed at exploring the common laws of human literatur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tional literature. It has its own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a set of special conceptual terms, among which there are several key words, namely, cross-culture, dialogue, comparison and convergence. Comparability. " Cross-culture "is the essenc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dialogue "is the methodological basis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omparison "is the fundamental natur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Huitong "is the academic requirement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omparability "is the decision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research. The key to science and value.
【作者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0YJA752013)
【分类号】:I0-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隆溪;;钱锺书谈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J];读书;1981年10期

2 方平;;王熙凤和福斯泰夫——谈“美”的个性和“道德化思考”[J];文学评论;1982年03期

3 查明建;是什么使比较成为可能?──乔纳森·卡勒对“可比性”的探讨[J];中国比较文学;1997年03期

4 乐黛云;比较文学与21世纪人文精神[J];中国比较文学;199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宗福;;论杜甫诗歌的生态美学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2 赵小琪;;比较文学的主体间性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陈文忠;;比较诗学的三种境界——中国比较诗学的学术进程与研究方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吴家荣;;比较文学教学的四个关键词[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周霄;;一本新意泛起的比较文学教材——试评《比较文学学科新论》[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齐军;;试论比较文学的开放性特征[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陈文忠;;唐诗的两种辉煌——兼论唐诗经典接受史的研究思路[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董晓慧;;平行研究面面观——以堂吉诃德形象为例谈平行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9 刘金芳;;对“阐发研究”作为比较文学学科研究方法的质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10 李晓萍;;朝鲜诗人丁若镛“三吏”与杜甫“三吏”之比较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邱畅;;中国形象在美国小说中的误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2 虞和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史学科创新[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3 杨志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当代适应的基础:艺术化[A];西部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2004年

4 张泉;;21世纪研究民国时期北京文化人的意义——以北京台湾人作家群中的张我军为中心[A];2012·学术前沿论丛——科学发展:深化改革与改善民生(上)[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袁曦临;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黄伟;高乐待与中国[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惠;阿瑟·韦利翻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黄玲;中越跨境民族文学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方新文;对话德育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纪燕;刘若愚跨文化诗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张艳花;毛姆与中国[D];复旦大学;2010年

9 吴岚;“世界文学”视域下的中日现代文学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全慧华;《土地》的审美文化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晶晶;克莱门茨《大学比较文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苏子峰;科幻小说在中国的形态流变—取法文类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邹创;在真实和想象的空间中建构自我身份[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影;敦煌文献《茶酒论》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任孝霞;比较文学辨“异”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6 杨晓利;鲁滨逊故事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石文芳;曼殊菲儿小说徐译本对凌叔华短篇小说创作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1年

8 杨会;中学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比较文学理论的运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溪;《史记》与《战国策》文化倾向的比较[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琦;Spring Moon译本《春月》中的中国形象的再现[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韩进廉;;关于曹雪芹的美学观[J];红楼梦学刊;1981年02期

2 谢天振;面对西方比较文学界的大争论[J];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01期

3 安秋顺,黄晓宏;网络服务社会的主角—Intranet[J];信息系统工程;1997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祖龙;世纪之交的比较文学走向[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2 王艳凤;全球化背景下比较文学发展的趋势——对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张喜洋;中西文学形式论比较研究[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4 傅正义;阴柔、阳刚与中、西古代文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5 陈子典;东西方比较:童话创作的支点[J];广州师院学报;1998年02期

6 钱书华;从《长干行》的英译谈中国古诗翻译[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7 王育杰;文学与佛道文化中的直觉特征比较[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8 任承达;中西艺术比较之管窥[J];职大学报;2000年03期

9 王晓丽,李云;中西文学比较论[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10 王天润;英汉散文体裁的对照与辨析[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路东平;;《红楼梦》中的詈语使用及其翻译初探[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潘耀昌;;“滑铁卢”意味着什么——跨文化、跨门类作品解读中的主体[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3 章润娟;;女人的错误?男人的错误?——由肖鲁《对话》及署名权争论引发的思考[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4 鲁明军;;知识共同体:当代艺术学谱系的取向[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乐黛云;;二十一世纪比较文学发展的趋势[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6 李玉良;;《诗经》翻译中的两大难题[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斯义宁;体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N];文学报;2001年

2 邓艮;跨文化阅读:抛开概念的积木[N];中华读书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王宏宇;跨文化文学理论研究的积极探索[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胡文彬;小说母题的跨文化溯源[N];人民政协报;2002年

5 外文所 文雅;跨文化的文学理论[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6 王宁;面向新世纪的文学和文学理论[N];文汇报;2000年

7 本报记者 彭俐;中国当代艺术开始与世界良性对话[N];北京日报;2001年

8 国理;我国学人积极参与国际文学理论对话[N];文学报;2001年

9 ;文学要寻求光明[N];文学报;2002年

10 鲍尔吉·原野 丁宗皓;关于“新乡村主义”的对话[N];新疆日报(汉);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胡志红;西方生态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赵新林;Image与“象”——中西诗学象论探源[D];四川大学;2005年

3 张玲;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女性观与性别意识[D];苏州大学;2006年

4 江艺;对话与融合:余光中诗歌翻译艺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樊义红;作为批评形态的文学论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钟鸣;[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3 许思友;审美理念的自然契合[D];厦门大学;2008年

4 陈小艳;托马斯·哈代与徐志摩的比较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5 刘源;陈敬容与波德莱尔诗歌之比较[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6 金巍;鲁迅与玄镇健小说中新知识分子形象之比较[D];延边大学;2008年

7 金巍;鲁迅与韩国作家玄镇健小说中新知识分子形象之比较[D];延边大学;2008年

8 段丽丽;论姚斯的接受理论[D];新疆大学;2005年

9 闫爱华;论文学阐释的限度[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亚旭;批评伦理[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1631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1631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1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