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从仪式神圣世界到文学艺术的虚构世界

发布时间:2018-08-09 09:02
【摘要】:劳动实践是文学艺术产生的终极根源,然而,却必须经过原始仪式活动这个中介环节。原始仪式活动是孕育文学艺术的母胎。在仪式活动中,神灵观念的形成,开启了人类真正意义上的精神空间,从而为原始形象符号活动向文学艺术活动演化提供了决定性条件。仪式活动中表演者与观众的分化,仪式活动的集权化、集中化以及泛化,共同促成文学艺术从仪式的神圣世界中分离出来,走向独立。由于神的离去留下了空位,文学艺术就从与"神圣"打交道转而成为与"无"打交道的世界,也即一个不确定的虚构世界,但它仍然遗传了神圣世界的阈限现象,以其虚无和无限化解了种种外在秩序和规范,让人重返自由。文学艺术的虚构世界处在仪式神圣世界与日常生活世界所构成的张力之中,虽然它努力维持着自身的独立性,却不能不受到两者的影响,并因此铸成它的特征及其变化。
[Abstract]:Labor practice is the ultimate root cause of the crea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However, it must pass through the intermediate link of primitive ritual activities. The primitive ritual activity is the mother of literature and art. In ritual activities, the formation of the idea of God opens the spiritual space in the true sense of human beings, thus making the activities of the original image symbol to the literary and artistic activities. Evolution provides decisive conditions. In ritual activities, the differentiation of performers and spectators, the centralization of ceremonial activities, centralization and generalization, together contribute to the separa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from the sacred world of the ritual, to independence. As the departure of God leaves a vacancy, literature and art have changed from "sacred" to "no". The world is also an uncertain fictional world, but it still inherits the threshold of the sacred world, which defuses all kinds of external order and norms with its nihility and infinity to return to freedom. The fictional world of literature and art is in the tension made up of the sacred world of ritual and the world of everyday life, although it endeavours to maintain itself.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body can not be affected by the two, and hence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changes.
【作者单位】: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温州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代、后现代视域中的文学虚构问题研究”[10BZW003]的阶段成果
【分类号】:I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夏含夷;从西周礼制改革看《诗经.周颂》的演变[J];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2 李春青;论先秦“赋诗”、“引诗”的文化意蕴[J];齐鲁学刊;2003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杨朝云;淡泊与宁静:宋初隐逸文化的特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S1期

2 李良芳;多元文化语境中的大学古代文学教学[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张树国;南伟;舒蓉;;钟鸣鼎食中的上古诗——西周初年礼制变革与《诗经》祭享诗的原始关联[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杨朝云;;牡丹与寒梅:以两种花卉阐释唐宋士人的差异[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张树国;祝辞系文学与《诗经》时代的言灵信仰[J];齐鲁学刊;2005年04期

6 马银琴;西周穆王时代的仪式乐歌[J];中国诗歌研究;2002年00期

7 邢海珍;文学诗意的范畴界定[J];绥化师专学报;200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振龙;建安文人的文学活动与文学观念[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罗显勇;论二十世纪大陆与台湾乡土小说的母题及其文化渊源关系[D];复旦大学;2003年

3 魏在江;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曹建国;出土文献与先秦《诗》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张玖青;杨万里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6 潘殊闲;叶梦得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犹家仲;《诗经》的解释学研究[D];北京大学;2000年

8 黄爱平;李翱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颜泉发;分流与整合[D];暨南大学;2002年

2 杜志国;《焦氏易林》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3 郭艳华;论南宋遗民词的审美特质[D];宁夏大学;2003年

4 巨传友;陈与义战乱诗研究[D];湘潭大学;2003年

5 张晓宁;周密词创作心态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孔德凌;《诗经》宴饮诗与周代礼乐文化的变迁[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7 郭洪蔚;鲁迅周作人对现代杂文文体的创造[D];青岛大学;2004年

8 谢丹;“语势”与“势”庞德译学理论比较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9 钟新果;陆机与洛中文坛[D];湘潭大学;2004年

10 陈兰;朱子序跋文考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1735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1735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d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