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大江健三郎文学中的审美思想比较——以“狗”“羊”与“狼”为隐喻
[Abstract]:By analyzing the specific texts of Lu Xun and Kenshiro Oe, it is found that when they pay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animals in their novels, they endow them with rich metaphors of "sheep, dogs and wolv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life evolution. Lu Xun believes that if the wild nature of the mastiff is not found in the beast, then only the fawning and meekness of the dogs and sheep will mean the distortion and loss of human nature. The great influence of Lu Xun literature, Kenshiro Oe, in his literary works also fully demonstrated this trait.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shows that in their different works, they have molded the image of "dog" which lacks the spirit of resistance, and the servility of "sheep" and the "wolf" with wild beauty, respectively, which show their unique aesthetic thoughts.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6BWW008)
【分类号】:I0-03;I1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占伟;;视觉霸权反思与多重审美感知重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汤奇学,陈宝云;“救国”与“救人”——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3 王永茂;论鲁迅的进化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4 陈望衡;;炫目的学术景观:美育的凸起——20世纪初社会转型之际美学现象考察之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5 徐纪阳;;“鲁迅传统”的对接与错位——论光复初期鲁迅在台传播的若干文化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6 卢文婷;;破碎的身/影:续写与对话——《野草》与德国浪漫主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7 张晶;;文艺美学的当代建构及其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陆学莉;;宋元小说中唐侠女形象的嬗变[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李涛;;从美学的新视野到泛审美的理解——中国审美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0 武卓斐;;此是有情痴:《世说新语》之“哭”[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向荣;;被低估的大师与外省文学的身份认同——兼论文学的地缘政治学[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2 张劲松;;晴雯双重人格探微——亦主亦奴的文化悲剧[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肖国栋;;论《野草》的悖论心理结构[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蒋继华;;宜:李渔美学思想中的重要范畴[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刘晴;;论人物纪念馆的人文精神[A];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新文化精神[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哈迎飞;;论鲁迅的家族意识[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田刚;;“两个口号”论争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姜彩燕;;鲁迅与实用主义儿童教育思想[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赵京华;;普罗文学的政治性和世界性——重读小林多喜二《蟹工船》兼论20世纪30年代中日左翼文学的同时代性[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崔绍怀;中国鲁迅《野草》研究史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7 房芳;1930-1937:新文学中民族主义话语的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杰;汉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阐释[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杨玲;林译小说及其影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跃华;对人与社会的批判与拷问[D];河北大学;2007年
2 周洁;命运之契[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李惠;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王永平;蚌病成珠—郁达夫的情爱生活与其文学创作[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王丽丽;鲁迅与《萌芽月刊》[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吉瑞;鲁迅与《河南》[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宋丽然;鲁迅:在科学和文学之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邢玉梅;鲁迅与民俗文化[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柏彦飞;“诚与爱”:鲁迅文学中的道德精神[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宇琳;微辞婉晦 精义致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龙娟;;自然与女性之隐喻的生态女性主义批评[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朱全国;;隐喻与意象[J];求索;2007年10期
3 许艳平,冯广艺;色彩词在定中式超常搭配中的隐喻性[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4 贺昌盛;象征:符号与隐喻——象征本体论诗学探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5 张沛;仿真之境:文学文本的隐喻生存形态[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6 张沛;比较:作为认知基本方法的隐喻机制——兼论比较研究的“哲学基础”问题[J];中国比较文学;2002年01期
7 ;隐喻与象征[J];缤纷;2003年11期
8 海岸;;诗人译诗 译诗为诗[J];中国翻译;2005年06期
9 齐春红;;艺术语言产生的认知动因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陈春燕;;文学文本中的隐喻、象征与意义不确定性[J];双语学习;2007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沛;隐喻:比较研究的基本方法[N];中华读书报;2000年
2 孙力平;古典的价值在哪里[N];文汇报;2002年
3 记者 高风 叶健;“利润时代”,不挣钱谁来写今天的“小二黑”?[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4 李京盛;革命是书写不尽的主题[N];人民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梁婷;艺术走进游戏时代?[N];深圳特区报;2005年
6 南开大学 刘俐俐;摄影文学的互文性与阐释空间[N];文艺报;2001年
7 张小龙;网络文学不可一概批倒[N];中华读书报;2004年
8 李秋萍;爱琴海上的时空之旅[N];中国艺术报;2007年
9 陈履生;荣辱观是认知当代艺术的准绳之一[N];美术报;2006年
10 张颐武;网络文学与纸面文学[N];中华读书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易建芳;欲望表述结构[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2 谢春艳;罗曼·雅各布逊诗性功能理论阐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国庆;论文学趣味[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魏艳丽;狼:隐喻的“他者”[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田丽玲;拉德克利夫·霍尔的《孤寂深渊》和陈染的《私人生活》两部小说中的同性恋主题比较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6 哈比芭;从《高老头》与《贝姨》看傅雷的翻译[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胡建明;他山之石的得失相依[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8 施庆利;福柯“空间理论”渊源与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安晓东;大众传媒时代意识形态对文学创作主体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1年
10 喻晶晶;隐喻视域里的唐诗宋词英译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1848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184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