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可以如是说:人类学的一种关涉——兼述叶舒宪教授的相关研究
[Abstract]:Literature and anthropology belong to different disciplines. However, the common sense of discipline is not subject to discipline boundaries, where the problem, knowledge is to go. Literary anthropology was born and grown under the principle of introspection and openness. The anthropology of literature in our country is developing vigorously. Professor Ye Shuxian is an important force in this new field. This paper expounds several important problems of literary anthropology and the related research of Professor Ye.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0&ZD10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1&ZD123)
【分类号】:I0-05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洁;上海市郊公办学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别道玉;《国语》与先秦文化精神[D];南开大学;2010年
6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8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杰;汉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阐释[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程静;中西创世纪神话对比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轻鸿;论文学人类学批评的审美性路径[J];思想战线;2003年04期
2 王轻鸿;论文学人类学批评的审美探求指向[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3 袁三英;学科建构中的文学人类学[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4 汪正龙;评沃尔夫冈·伊塞尔的文学人类学[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朱存明,陈刚;百年文学人类学研究范式的审美视阈[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6 孙勇彬;虚幻的舞台——伊塞尔的文学人类学述评[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7 杨昌国,晏杰雄;人类学为文学带来福音——中国文学人类学第二届学术研讨会综述[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8 王倩;唐启翠;;中国第三届文学人类学年会召开[J];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01期
9 李晓禺;;文学人类学概念分歧及学科界定[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杨晶;戈双峰;;“深度透视”与宗教“灵修”:文学人类学批评向度简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文睿;;交融与互动——文学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述评[A];东方丛刊(1998年第1辑 总第二十三辑)[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祖晓伟;文学人类学:探索跨学科研究范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程金城 兰州大学文学院;回到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原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谢美英;文学人类学研究呈现大发展态势[N];中华读书报;2012年
4 记者 陆航 实习记者 张翼;文学人类学为中华文明探源提供新思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5 记者 莫俊;表述“中国文化”同享研究成果[N];南宁日报;2010年
6 明江;“文学研究不应该仅仅是分析作家作品”[N];文艺报;2011年
7 叶舒宪;文学人类学: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8 徐新建;文学人类学的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9 荆云波;灾难中的人文关怀[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10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项目首席专家 叶舒宪;作为新兴交叉学科的文学人类学[N];光明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代云红;中国文学人类学基本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彭兆荣;仪式谱系:文学人类学的一个视野[D];四川大学;2002年
3 刘海丽;弗莱文学人类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王大桥;中国语境中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视野及其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6 贺晓武;虚构诗学[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索龙高娃;文学人类学方法论辨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2 左鹏;一种神话仪式理论的文学人类学意义[D];河北大学;2009年
3 骆晓飞;《金枝》与文学人类学[D];兰州大学;2007年
4 李晓禺;中国文学人类学发展轨迹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5 陈泽佳;郑振铎《汤祷篇》与文学人类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6 朱莎;论弗莱文学人类学思想的形成过程[D];湖南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2168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216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