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文化与诗学的互构——“文化诗学”与“文化研究”之辨

发布时间:2018-09-01 13:27
【摘要】:"文化诗学"与"文化研究"是两种殊名异义、学理维度有别的文艺文化思潮。"文化研究"是对日常生活文化、大众文化,包括各种流行文化、消费文化的研究,它可以是日常生活的美学研究,也可以是泛文化研究;而"文化诗学"是基于"诗学"审美品格的学科前提基础上而言的,是一种文学文本与文化之间互涵互构的研究,并且其文化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具有诗意审美维度的文化。"文化诗学"包含两个研究向度:一是文学的文化研究,即应该研究文本中的文化,重视文学文本与文化之间的互涵互构关系,激活传统;二是文化的文学性研究,即应该研究文化中的文本,研究当下日常生活中各种鲜活的具有文学性的艺术形态,关注现实。
[Abstract]:"Cultural poetics" and "Cultural Studies" are two different names, and there are other literary and cultural trends of thought in the theoretical dimension. " Cultural study "is the study of daily life culture, popular culture, including various popular culture, consumption culture, it can be the aesthetic study of daily life, but also can be a pan-cultural study;" "Cultural poetics" is based on the subject premise of "poetics" aesthetic character, is a kind of literature text and culture mutual construction, and its culture should be a kind of positive culture with poetic aesthetic dimension. " Cultural poetics includes two aspects of research: one is the cultural study of literature, that is, we should study the culture in the text,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mutual construction between the literary text and culture, activate the tradition, and study the literariness of the culture. That is to say, we should study the text in culture, study all kinds of artistic forms of literature in our daily life,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reality.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童庆炳;;文化诗学:宏观视野与微观视野的结合[J];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2 童庆炳;;“文化诗学”作为文学理论的新构想[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林继中;文化诗学刍议[J];文史哲;2001年03期

4 刘庆璋;文化诗学学理特色初探——兼及我国第一次文化诗学学术研讨会[J];文史哲;2001年03期

5 李春青;文化诗学视野中的古代文论研究[J];文学评论;2001年06期

6 欧阳友权;吴英文;;微博客:网络传播的“软文学”[J];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04期

7 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社会学的重建[J];文艺研究;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子超;;双重孤独之后的幻影——谈《聊斋志异》中的狐鬼恋[J];蒲松龄研究;2006年04期

2 刘琦;;清代文言小说女性形象“陌生化”审美效果[J];蒲松龄研究;2007年03期

3 沈天水;;论冯梦龙的“情教”说[J];蒲松龄研究;2008年04期

4 赵洋;;羌族释比羊皮鼓舞的美学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5 张富文;;马克思人本思想探析——以《共产党宣言》为中心的考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6 郑岁黎;胡晓红;;浅析象罔是意象而非意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7 赵曦;赵洋;;羌藏文化对话发展中的羌族释比文化——论中西多元文化对话中的羌族释比文化(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8 王浩斌;;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正义观及其理论构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9 张舜清;;论儒家“生”之伦理的理论渊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10 王海斌;;论马克思实践观的主体向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文科;秦妍;;感恩文化的美德与道德教育的重建[A];第16回韩中伦理学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2 李兵;;试论道德的人类学基础[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田秀云;白臣;;我国当代责任伦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倪星;;转型期中国的公共领导体制变革与廉政建设[A];论法治反腐——“反腐败法制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胡敬斌;;毕节试验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基于马克思主义视阈[A];毕节模式研究[C];2010年

6 陈胜祥;;中国农民土地所有权幻觉探析[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童庆炳;;毛泽东的美学思想三题[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严春友;;论实践美学的理论缺陷[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9 关莉丽;;当代艺术生产研究关键词解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10 黄旦;;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对西方大众传播者研究历史的解读[A];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5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方旭;论汪立三钢琴作品《他山集》的意蕴“层次观”[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国;试论倪瓒“聊以自娱”的绘画美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占民;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周珊珊;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超;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关于今日批评的答问[J];南方文坛;1999年04期

2 童庆炳;;重建·隐喻·哲学意味——历史文学作品三层面[J];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06期

3 陶东风;大学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文学评论;2001年05期

4 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兼论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红兵;;学科化:文化研究的必然选择[J];文艺争鸣;2011年13期

2 盛宁;;走出“文化研究”的困境[J];文艺研究;2011年07期

3 ;“喀什地域文化研究”喜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立项课题[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4 佐虹;;戏剧文化研究资讯[J];戏剧文学;2011年08期

5 张宝;;以宋词研究为例来理解“文化诗学”理论[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6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征稿启事[J];地方文化研究辑刊;2010年00期

7 滕翠钦;;文学、文化研究和关系主义[J];文艺争鸣;2011年13期

8 杨剑龙;蒋进国;;都市文化研究的学科建构和发展路径——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剑龙教授访谈[J];社会科学家;2011年06期

9 阿华·阿旺华丹;;“第二届康藏文化研究论坛”在西南民族大学举行[J];中国藏学;2011年03期

10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征稿启事[J];地方文化研究辑刊;2011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世雄;;前言[A];三生万物——老子思想论文集[C];2003年

2 ;前言[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3 王纪人;;对“都市文化原理”编写的几点建议[A];“都市文化学科建设论坛暨都市文化原理编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曾军;;都市文化研究:范式及其问题[A];“双三角论坛:国际大都市群理论与中国当代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陈平;;船政文化研究的启迪[A];船政文化研究[C];2003年

6 卫逢祺;;文化研究工作是一种严肃认真的事情[A];三晋文化研究会十年文存[C];1999年

7 ;《语言与文化研究》征稿启事[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8 ;《语言与文化研究》征稿启事[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9 周立方;;松山Z阶嫖幕芯縸币猍A];两岸学者论妈祖(第二集)[C];1998年

10 王晓明;;今日中国的文化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大学中文系 蔡翔;作为方法和视野的文化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9年

2 记者 张敬波;宣城推进梅氏传统文化研究[N];安徽日报;2010年

3 熊昌彪;《杏林文化研究丛书》首发[N];中国医药报;2010年

4 记者 李欣瑶;兰大意大利文化研究中心成立[N];甘肃日报;2010年

5 华东理工大学文化哲学研究所教授 居阅时;文化研究的尴尬与出路[N];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记者冯爱琴;学者聚焦u嵜裎幕芯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张清民 北京大学文学博士、河南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教授;文化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冯宇 编译;意大利成立俄罗斯文化研究中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邻水记者站 吕清辉 刘苏阅;邻水成立红色文化研究学会[N];广安日报;2011年

10 记者 田铁流;我市民间特产文化研究中心挂牌[N];惠州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严梦春;河州回族脚户文化[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2 韩瑞霞;美国传播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分野与融合[D];上海大学;2010年

3 高慧;追寻现代性:李欧梵文学与文化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4 祝远德;他者之维[D];四川大学;2005年

5 陈弘;论帕特里克·怀特小说中的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孙辉;批评的文化之路——20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7 卡丽娜;驯鹿鄂温克人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8 陶诚;“广东音乐”文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9 孙刚;《故事新编》文化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10 杜传坤;荆棘路上的光荣[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子健;先唐禅让文化与文学[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余鑫;文化研究视角观照下的R.施特劳斯音乐[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周爱群;人教版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的文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谢龙新;文化批评的三种模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庄绪成;差异与融合[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明明;论“两个转向”对翻译与文化研究的价值和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于静;伤痛与弥合:从文化角度解读《紫颜色》中黑人女性的成长[D];鲁东大学;2007年

8 薛稷;雷蒙德·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思想探析[D];山西大学;2007年

9 李n,

本文编号:22173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2173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7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