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悲剧精神之美学
[Abstract]:Tragic beauty is the mainstream branch of the lofty category of aesthetics, which is regarded as a rather high level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The root of tragic beauty is the fact that "man is a limited existence". However, the art of sympathy and praise has aroused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ir own limited but sad protest spirit. Therefore, the beauty of sublimity of tragedy can achieve an aesthetic effect of transcending finite and infinite unity. Tragic beauty is a kind of touching beauty and the truest beauty in the dimension of being-practice.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分类号】:J0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岱;;向诗而思:关于艺术的诗性品质的阐释[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陈志昂;论审美文化的若干范畴[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6年05期
3 朱存明;;论艺术与审美文化的关系[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姚文放;;作为历史性概念的审美文化[J];求是学刊;2009年02期
5 傅守祥;;当代审美文化的意义想像与审美生存[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6 黄文;;我国审美文化与艺术社会化现状及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8期
7 樊美筠;’96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艺研究;1996年06期
8 ;论摘[J];美术观察;1996年11期
9 周伟业;;“带刺的玫瑰”——如何防止网络审美文化对艺术教育的负面影响[J];美与时代(下);2011年03期
10 王岳川;历史记忆与审美文化——读萧鹰新著《形象与生存》[J];学术月刊;1997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易建芳;;欲望中的艺术[A];2006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吴晓;;旅游景观展演与民间艺术的消费叙事——湘西德夯个案的文化阐释[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田亚洲;杨维民;;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对当代流行艺术的反思[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武沛;;徘徊于两性之间的美——解读艺术作品中“中性”身体的符号[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5 惠波;;从语境角度论当代艺术作品的价值判定[A];2006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付晓东;;“不靠谱青年”的趣味转向——谈70一代精神症候特征的艺术呈现[A];2006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李艺;;艺术欣赏教学的特征与实践性[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8 王云;;论艺术正义——以社会正义、宗教正义和艺术正义为语境的研究[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9 宋蒙;;从历史语境中看艺术活动的现代转换[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胡菁娜;;理想的读者——对“共鸣”理论的反思[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路艳霞;中国当代艺术作品最抢手[N];北京日报;2006年
2 记者 冯骏;兵团50年书法美术摄影作品集面世[N];兵团日报(汉);2007年
3 通讯员 赵夏冰 李美久;富蕴县两部艺术作品摘得北京国际艺术节“金蛙奖”[N];阿勒泰日报(汉);2011年
4 忻东旺;艺术品价值的判断[N];中国文化报;2007年
5 马学东 董岳;今春谁将领涨油画市场?[N];上海证券报;2006年
6 董岳;当代艺术价格高看一线[N];上海证券报;2007年
7 曹俊杰;电子艺术:艺术分享技术[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8 刘礼福;解读艺术品与金融新模式[N];中国商报;2009年
9 贾方舟;拍卖会:市场神话的制造者[N];中国文化报;2007年
10 特派记者 王艳红 博荣;特展三日吸引6万人次参观[N];乌鲁木齐晚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德生;自由与控制—电子传媒时代的审美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陈卫华;论西方审美文化视野中的波希米亚精神[D];浙江大学;2008年
3 黄华侨;艺术存在论的争议及其方法[D];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
4 孙利军;作为真理性内容的艺术作品[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5 金敬姬;艺术—无意识的象征产物[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6 傅其林;阿格妮丝·赫勒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7 张震;理解的真理及其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袁新;论“文学译本是‘气韵生动的生命形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9 易存国;乐神舞韵:华夏艺术美学精神研究[D];东南大学;2001年
10 陈蓓洁;艺术·真理·现代性批判[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波;怎样的日常生活,如何审美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旭;审美意识与文体变迁[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韩雪;艺术材料—超越于时空的前奏与淹没于时空的休止[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广涛;艺术作品自身价值与时代的关系[D];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
5 李迪;浅析艺术作品中的“故事性”[D];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
6 李小亚;悲剧欣赏的心理阐释[D];山东大学;2012年
7 刘璐;传媒语境下文学悲剧精神的危机与建构[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8 胡尹萍;“能量”的再认识[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9 解书丰;以悲为美—中国传统悲剧审美精神的现代阐释[D];渤海大学;2013年
10 刘符洁;材料的消失[D];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22178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217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