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理想的光芒与不懈的追求——李衍柱先生访谈

发布时间:2018-09-05 14:51
【摘要】:正杨子彦(以下简称杨):李老师您好!在中国学术界,您是我们敬重的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今天借此机会向您当面请教:是什么让您始终以饱满的学术激情,执着于文艺学研究?您又有过怎样的经历呢?李衍柱(以下简称李):这个问题要说的话很多,我只能简略地谈一谈。我生于一个群山环抱的青岛市崂山县的小村庄。父亲是我生命历程中第一个启蒙老师。从我记事起他就教我识字、写字,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及《唐诗三百首》、《论语》、《孟子》等古诗文。父亲在家乡干了一辈子小学教师(开始时是教私塾),一向助人为乐,每年春节,都要为乡亲们写春联。父亲写春联时都要把我拉到身旁,帮他磨墨、按纸。记得父亲写得最多的一幅对联是:"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这十个字,深深地印在脑海中,流贯在血液里,伴随着我的生命旅程。我的童年是在战乱年代度过的,家境十分困难。母亲整天带着姐姐、我和弟弟上山拾草、挖
[Abstract]:Zheng Yang Ziyan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Yang): Hello, Miss Li! In Chinese academia, you are our respected literary theorist and critic, with remarkable academic achievements. Today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ask you face to face: what makes you always full of academic passion, dedicated to literature and art research? What kind of experience have you had? Li Yanzhu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Li): there are a lot of things to say about this question. I was born in a small village of Laoshan County in Qingdao. My father was the first teacher in my life. Since I can remember, he has taught me to read, write, recite three characters, hundred family names and 300 Tang poems, Analects of Confucius, Mencius, and other ancient poems. My father spent his whole life as a primary school teacher in his hometown (at first he taught a private school), always helping others. Every Spring Festival, he writes Spring Festival couplets for villagers. When my father wrote Spring Festival couplets, he would pull me to his side, help him polish ink and press the paper. The most famous couplet written by my father is: "loyal and faithful to the family, the succession of poetry and books." These ten words, deeply imprinted in the mind, flow through the blood, with my life journey. My childhood was spent in times of war, and my family was very difficult. My mother took my sister all day, and my brother and I went up the hill to pick up the grass and dig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
【分类号】:I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J·希利斯·米勒,国荣;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J];文学评论;200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晶;;文艺美学的当代建构及其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 杨柏岭;;古代文论在电子传媒时代的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3 马夫轲;;信息时代——文学及文学研究的新阶段[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09期

4 赖永兵;;“日常生活审美化”何以成为论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5 李剑;;技术化生存的人性危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6 彭广林;;互动而非对抗:对文学与传媒关系的一种阐释——以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为例[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7 何建良;;艺术终结研究中的两个问题[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周仁成;;数字媒体语境下莎士比亚在中国的传播与阅读[J];出版科学;2012年03期

9 茹燕玲;;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文学和批评[J];长城;2009年08期

10 孙志璞;;论电子图像时代文学的独特品味[J];长城;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兆胜;;文学创作的深度异化——评陈希我的小说《抓痒》[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童庆炳;;文学独特审美场域与文学人口——与文学终结论者对话[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丁仕原;;阅读文学与国民素质——关于当代文学现状的探讨[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丁仕原;;阅读文学与国民素质——关于当代文学现状的探讨[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欧阳友权;;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现代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6 欧阳友权;;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问题与契机[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马大康;;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的文化生态[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8 张进;;活态文化及其对文艺学的挑战[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9 泓峻;;文学对语言的影响——一个重要的文学价值论研究维度[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10 高巍;江宁康;;文学与阶级身份建构——英美文学批评新论探究[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希明;介入公共场域的知识分子写作[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梅;另一种现代性诉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才刚;数字化生存与文学语言的流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萌;反抗与创造:杰弗里·哈特曼的文学批评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杨拓;电子媒介文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烨鑫;图像化时代的图文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7 田春;审美知觉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8 申载春;小说:在影视时代[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红秀;新时期的小说书写与影像阐释[D];四川大学;2006年

10 单晓溪;现代传媒语境中的文学存在方式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吴刚;论连载小说作为一种文学现象的双重价值[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李慧慧;余秋雨散文创作的市场化取向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胡乔美;浅析王国维的文学观[D];南昌大学;2010年

4 吕晓春;数字化环境与新世纪文学[D];鲁东大学;2011年

5 刘晓东;论新媒介传播对传统书法审美观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1年

6 颜瑶;从80后作家创作看网络文学生产方式[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马荣;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的可能性[D];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

8 朱银平;当今文学转型发展:危机与生机[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史国平;文学与图像的碰撞[D];安徽大学;2011年

10 李丹丹;文学与影视的艺术生产—再生产方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卫东;;什么是文艺学[J];江海纵横;2005年02期

2 万志全;文学理论批评的危机与出路[J];山东文学;2005年07期

3 王元骧;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在当代发展的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05期

4 陆贵山;面向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笔谈) 综合与创新[J];河北学刊;2000年03期

5 严慈;展望新世纪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学——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第十七届年会综述[J];学术界;2000年04期

6 杨晓新;;重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理论基础和理论范式的转换[J];学习与探索;2008年01期

7 严慈;展望新世纪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学──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第十七届年会综述[J];学术月刊;2000年08期

8 马龙潜;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新成果——读《文艺与意识形态》[J];求是;1998年09期

9 马驰,张岩冰;展望新世纪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学——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第十七届年会综述[J];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03期

10 李益荪;关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一些思考[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振江;;无限延伸的铁轨——在9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背景中再谈作家与生活的关系[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2 袁仁琮;;文学创作的历史使命和现实责任[A];贵州省写作学会2007年务川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梅韵;;歌颂、暴露与文学作品的倾向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一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C];1981年

4 毛庆耆;;文学创作实践过程的主观和客观[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九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3年年会论文集[C];1993年

5 童庆炳;;文学独特审美场域与文学人口——与文学终结论者对话[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蔡运桂;;文学作品的真实性与作家的主观能动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C];1983年

7 陆绍兴;;诌议历史文化与写作[A];贵州省写作学会2007年务川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蓝犁;;社会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一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6年年会论文集[C];1996年

9 陈秀娟;;一种语言的艺术——试论文学创作中审美距离的建构[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易健;彭漱芬;;论文学的客观性和主观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C];198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慧 河北省政协前副主席 河北师范大学教授;不能一概而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全国各地、社会各界纷纷回应《当前文学创作症候分析》[N];光明日报;2006年

3 潘智;按“三个代表”要求繁荣军队文学创作[N];解放军报;2001年

4 何碧玉 毕飞宇 黄荭 整理;“文学作品的价值不能依附于别的东西”[N];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格尔;批评为何左右不了文学创作[N];北京日报;2000年

6 赵俊贤;文学创作发生研究的回顾与期待[N];文艺报;2010年

7 古华城;文学创作的新闻效应[N];中国文化报;2002年

8 王元骧 赵建逊;理论偏见是怎样形成的[N];文艺报;2003年

9 张平;文学创作的三个关键问题[N];山西日报;2004年

10 董学文;文艺理论:与荒凉和冷落对话[N];文艺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曙海;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中国形态[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赵慧平;文学批评的存在方式[D];复旦大学;2003年

3 田龙过;后现代文学提问方式和问题域的转换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4 代云红;中国文学人类学基本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银辉;穿越“晦霾”走向新生[D];河南大学;2012年

6 刘亚斌;新时期文论价值取向历程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7 王建刚;政治形态文艺学[D];浙江大学;2007年

8 夏秀;原型理论与文学活动[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陈军;文类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10 袁新;论“文学译本是‘气韵生动的生命形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桑影影;文学创作过程中的“无意识”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2 姜波;图像化时代与文学的后现代性[D];吉林大学;2006年

3 周静;文学创作与文学翻译的互文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朱彦;文学创作与童心[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雪舟;文学作品中的伦理边界问题探讨[D];南华大学;2011年

6 严波;大众文化:重建中国文艺学的新思路[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孔莉;文学创作与审美发生机制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8 宋斐斐;马克思文艺理论的当代性[D];黑龙江大学;2012年

9 狄昱吟;无声的召唤——文学中的艺术空白[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封梨梨;从《晨报副刊》看文学译介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2246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2246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0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