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介时代的文学批评对策
[Abstract]:In the age of digital media, the displacement and evolution of literary boundary urge literary criticism to seek new critical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literature development. Its new critical countermeasures are the universal ethical appeal of literary criticism,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criticis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criticism space. Because these three serve the whole function of literary criticism together, there must be inherent correlation, and the universal ethical appeal of literary criticism depends on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criticism. And the realization of both needs to construct a public criticism space at the same time.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文学院;
【基金】: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环境美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价值研究》(课题编号:10CZW008) 2011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生态文明视域中的中国环境美学发展研究》(课题编号:11YBA330)
【分类号】:I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陶东风;试论文化批评与文学批评的关系[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J·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问题的答问[J];社会学研究;1999年03期
3 张德明;当代文化批评与公共话语空间的拓展[J];浙江学刊;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寇东亮;德性伦理研究的当代视野[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2 王兆良,朱梅福;简析市民社会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兼论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特征[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3 王兆良;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4 刘晓华;;短信写作的文化功能[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陈文忠;20年文学接受史研究回顾与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6 戴兆国;马克思伦理精神的现代性审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王桂兰,周仁准;市场经济的道德要求[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陶运宗;;“玩文学”的兴起——网络奇幻文学的游戏本质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9 徐晓琳;;论网络文学的民间回归[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10 马建国;;你我他自由参与的超文本文学——网络文学大众化特征的几个点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啸;;微博文学:正在“编织”的当代新文体[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冉明仙;;“公益电视”核心理念的当代反思与重塑——从重庆卫视打造“全国首家公益频道”说起[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杜振吉;王晓彦;;当前中国社会道德生活的变革及其基本趋势[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谢加书;;试论电子信息技术进步对道德传播的影响[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章罗生;;新世纪如何“重写文学史”——从《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谈起[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6)[C];2007年
6 欧阳友权;;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现代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7 苏令银;;核心价值体系:社会资本的支撑性要素[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8 雷润琴;;对我国《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 2020年)》的公共性解读[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9 谢金林;;控制,引导还是对话:网络舆论的政府治理[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叶世祥;;审美主义的勃兴和式微:20世纪80年代以降文论话语的转型[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淑辉;当代中国交往理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董秀丽;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吴琳;人的生存模式哲学反思[D];吉林大学;2011年
7 宫瑜;交往理性与道德共识[D];吉林大学;2011年
8 刘艺虹;世纪之交都市言情剧的情爱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李新月;我国大学公民教育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王月;新世纪媒介场中的文学生产[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佳;美国新品格教育对我国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启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赵伟;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个人发展的双重效应[D];湘潭大学;2010年
3 阳功庆;论特雷·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0年
4 万波;科学发展的道德思考[D];湘潭大学;2010年
5 王祖联;高考移民:基于教育公正的审视[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薛梅;与面具共舞[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崔妮;论伊瑟尔的阅读理论及其深化[D];西北大学;2010年
8 冷兰兰;儒家之“勇”的伦理意蕴[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9 唐晋;课堂教学公正问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小洪;我国网络公共领域规制的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德明;多元文化杂交时代的民族文化记忆问题[J];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锡民;文学批评与法律环境——莎评“新成果”引出的话题[J];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2 梅美莲,朱晓晖;文学批评言语行为意义观[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李建国;文学批评学科意识的学术史考察—以目录为对象[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4 李静;;卑从的艺术与自由的艺术[J];南方文坛;2006年05期
5 陈雪军;;文学批评功能刍议[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7年02期
6 姚景利;;窗及其研究[J];才智;2008年03期
7 郭云;;论以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为旨归的文学阅读[J];山花;2010年22期
8 牛寒婷;;重返文学批评的场域[J];文艺评论;2011年05期
9 梁永安;;批评的本质[J];当代作家评论;1986年06期
10 黄良;新时期文学批评的思维走向[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秦忠翼;邹正昌;;开展健康的文艺批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2 马至融;;历史在坚定地选择——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八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3年
3 赵勇;;文化批评:为何存在和如何存在——兼论8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的三次转型[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4 黄浩;;从“第三种批评”到第四种批评——关于“简单批评”的说明[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5 申载春;;影视时代的文学批评[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6 张胜冰;;批评家的角色问题[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7 高楠;;走向解释的文学批评[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孙媛;;困顿中的求索——重提“美学的历史的”批评标准[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9 李树榕;;方法:在批评标准与批评实践之间[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10 聂珍钊;;序言:文学伦理学批评[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韩宇宏;文学批评的“九多九少”[N];光明日报;2003年
2 张涛甫;微博时代,专业批评如何作为[N];文汇报;2011年
3 解玺璋;80后写作挑战文学批评[N];北京日报;2004年
4 范玉刚;文学批评失落了什么[N];学习时报;2004年
5 郑正;文学批评怎么能这样写[N];重庆商报;2000年
6 张立国;文学批评之前瞻[N];河北日报;2001年
7 秦 俑;文学批评的德性[N];陕西日报;2003年
8 吴亮 杨扬;或前或后:文学批评的位置[N];文学报;2003年
9 葛红兵;文学批评时代的终结[N];文学报;2003年
10 本月撰稿 梁鸿鹰;呼唤文学批评 实效性的回归[N];文学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慧平;文学批评的存在方式[D];复旦大学;2003年
2 孙辉;批评的文化之路——20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3 杜瑞华;弗洛伊德与文学批评[D];苏州大学;2008年
4 刘进;文学与“文化革命”: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学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刘海丽;弗莱文学人类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陈粤;解构与“误差”[D];吉林大学;2008年
7 汪军;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批评[D];东南大学;2005年
8 部铁军;郑振铎与外国文学[D];吉林大学;2013年
9 安佰鸿;理查德·罗蒂的文化观念和文学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10 邵维维;隐喻与反讽的诗学[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春雷;试论审美经验在文学批评中的意义[D];厦门大学;2002年
2 蓝爱国;当代文学批评:多维视野中的身份意识[D];中南大学;2005年
3 李玲玲;互文性理论与文学批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樊义红;作为批评形态的文学论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丽;论认识论与体验论相融合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6 李定青;症候式阅读与文学批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谢鹏;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及其在中国的接受[D];湘潭大学;2005年
8 卢凤平;生态女性主义理论视野与文学批评[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杨晔;对“理论的批评化”和“批评的理论化”争论的反思[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赵勇宾;文学与法律的对话[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414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241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