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艺术的政治化:重读本雅明的先锋理论批评

发布时间:2018-11-20 15:02
【摘要】:在对先锋派的理论批评中,本雅明把马克思主义和感官知觉联系起来,发展出一种具有独特先锋意义的"艺术的政治化"批评模型。本雅明肯定了先锋派的形式革新及其颠覆资产阶级文化霸权的力量,但是他认为先锋派未能摆脱静观大众的生产,因此如何摆脱静观大众的生产、如何积聚集体的革命能量成为本雅明先锋派理论批评的主题。本雅明提出艺术家在现代文化生产中必须努力革新媒介形式和技巧,以消除艺术家和无产者大众之间的界限。他试图说明艺术家在现代生产条件下如何定位自身实际成为艺术政治化的关键问题。本雅明强调现代技术不仅改变了艺术的媒介形式,而且改变了无产者大众的感知,因此艺术的政治化意味着艺术必须满足大众感知的需要,改变大众的感知和接受态度,从而生产出革命的大众。
[Abstract]:In the theoretical criticism of the avant-garde, Benjamin links Marxism with sensory perception, and develops a unique avant-garde "artistic politicization" criticism model. Benjamin affirmed the revolutionary form of the avant-garde and its power to subvert the cultural hegemony of the bourgeoisie, but he believed that the avant-garde could not get rid of the production of the masses, so how to get rid of the production of the masses? How to accumulate the collective revolutionary energy has become the theme of the theoretical criticism of Benjamin's avant-garde. Benjamin suggested that artists must strive to innovate media forms and techniques in modern cultural production 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boundary between artists and the proletarian masses. He tried to explain how artists can position themselves in modern production conditions and become the key problem of art politicization. Benjamin stressed that modern technology has not only changed the media form of art, but also the perception of the proletarian, so the politicization of art means that art must meet the needs of public perception and change the perception and acceptance attitude of the masses. Thus producing revolutionary masses.
【作者单位】: 江苏教育学院外语系;
【基金】:江苏省“青蓝工程”人才培养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J0-0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阮南燕;孤独者的自我毁灭:先锋之悖论[J];当代文坛;2005年06期

2 金星;高明伟;;走近大众的现代艺术[J];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3 董志刚;;艺术的第一次大众化——重读柏拉图[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吴雅蒂;;向观众致敬——公共艺术与接受者的关系[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7期

5 郎耀辉;;浅议彼得·比格尔的先锋派理论[J];华章;2009年09期

6 段建华;;数字媒体艺术审美探索[J];科技信息;2010年30期

7 鞠惠冰;;先锋与媚俗的联姻[J];粤海风;2008年05期

8 卫华;;论波德莱尔对波希米亚生活的诗学贡献[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02期

9 刘登峰;;波普艺术的社会性根源[J];学术界;2009年04期

10 闫郢;;落花有意 流水无情——中国当代艺术品被大众接受现状初探[J];美术大观;2011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阁;先锋派 大众化 谁领艺术风骚[N];北京日报;2000年

2 南帆;文学——拒绝投机[N];人民日报;2001年

3 陈晓明;文学已经消失?[N];学习时报;2006年

4 ;20世纪的俄罗斯造型艺术[N];中俄经贸时报;2008年

5 陈慧 河北省政协前副主席 河北师范大学教授;不能一概而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陈晓明;保守而不死的纯文学[N];北京日报;2003年

7 林华瑜;网络时代的文学新大众化[N];中国文化报;2002年

8 宗利华;一种新文体的全方位崛起[N];文艺报;2005年

9 于坚;我谈散文[N];云南日报;2004年

10 金汝平;浅论小说标题的拟定[N];山西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毛娟;“沉默的先锋”与“多元的后现代”:伊哈布·哈桑的后现代文学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2 隋少杰;文化传播与艺术的机制性生成[D];四川大学;2007年

3 陈卫华;论西方审美文化视野中的波希米亚精神[D];浙江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游江;论西方艺术中的先锋派概念[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2 钟春林;艺术契约说[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康世伟;后现代混合媒体艺术的美学现象及解读方式[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4 夏开丰;当代英美艺术哲学关于艺术定义问题的逻辑结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于涛;现代艺术非人化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于润生;虚无与传统:至上主义理论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7 应颖;艺术创作思维的整体性[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8 张杰;技术·艺术·感知[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谢中榜;苏珊·桑塔格早期艺术接受观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23452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3452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5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