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鲁迅翻译初探

发布时间:2018-11-27 11:34
【摘要】:该篇论文的导论部分,笔者首先对鲁迅重新进行了人生定位:即鲁迅通过他的创作和翻译实践着他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文学(文化)、思想的启蒙家、探索者的人生价值。对于他在改造国民性、引进西方先进思想、改革白话文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固然值得我们肯定,但如果因为这些成就就把鲁迅的个人形象抽象化、神圣化,显然有失偏颇。他孜孜不倦的探索,在为后世思想、文化、语言、文学的发展铺路。而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鲁迅的一些思想观念被后人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下来,还有一些部分同样也会因为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轨迹原则问题而被沉淀——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任何一个开拓者在其探索之初就做好了被历史淘汰的准备。但终不忘作为一个探索者的使命和信念——“冀于将来有万一之希望”。 第一章,从对鲁迅百年研究的回顾与总结看鲁迅翻译研究。对鲁迅研究及鲁迅翻译研究分别进行了归纳、梳理和分类。并提出了本文的理论视角,即主要从译介学的角度来研究鲁迅翻译。 第二章主要围绕鲁迅心中的“两杆秤”展开分析,“一杆秤”的两端载着中国传统文化(文学)与西方文化(文学),“另一杆秤”即关于鲁迅对异域文学的选择看中的究竟是其文学性还是社会功利性?二者之前有没有关系?本章第一节,,策略与操作——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及与“硬译”策略的关联。将透过鲁迅的表层态度还其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的本来面目,以及他采取表层态度的原因,并分析他的这种态度与其翻译思想是否有共通之处。第二节关于鲁迅对异域文学的选择,主要集中在分析鲁迅选择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的原因上。 第三章是主体部分:鲁迅翻译的三个时期及其翻译方式。第一节,“直译”和“硬译”的区别——以《苦闷的象征》几种中译本为例。对鲁迅的“直译”和“硬译”做一个澄清和区别是非常必要的。鲁迅翻译研究者都承认“硬译”是鲁迅翻译方式中非常独特的翻译现象,其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在讨论相关问题时,往往将“硬译”概念化、抽象化,并没有给读者以一个形象、直观上的认识。鉴于“直译”、“意译”的翻译方式已经被人们广泛研究并熟知其翻译形态,在原著和译本的对照中,比较容易得到相关的感性认识。因此,将“硬译”
[Abstract]:In the introduction part of this thesis, the author reorientates Lu Xun's life at first: that is, Lu Xun, through his creation and translation, practices his life value as an enlightener of Chinese studies (culture), thought and explorer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in China. His achievements in reforming national character, introducing western advanced ideas and reforming vernacular Chinese are worthy of our recognition, but if Lu Xun's personal image is abstracted and sanctified because of these achievements, it is obviously biased. His tireless exploration paved the wa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ought, cultur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n later generations. In the cours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some of Lu Xun's ideas were well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by later generations. Other parts will also be precipitated by problems that do not conform to the trajectory principl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a necessity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and any trailblazer is ready to be eliminated from history at the beginning of his exploration. But never forget the mission and faith of being an explorer-"hope for the future." The first chapter, from the review and summary of Lu Xun's century-long studies, looks at Lu Xun's translation studies. This paper sums up, combs and classifies Lu Xun's studies and Lu Xun's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this thesis is to study Lu Xun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ology.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focuses on Lu Xun's "two-pole scale", which carrie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litera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literature) at both ends of "one-pole scale". "another scale" is about Lu Xun's choice of foreign literature is its literariness or social utilitarianism? Is there an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before? The first section of this chapter, strategy and operation-Lu Xun's criticism and inherita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ts relation with hard translation strategy. Lu Xun's attitude toward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ill be returned through his superficial attitude, and the reasons for his attitude toward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ill be analyzed, and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his attitude and his translation thoughts will be analyzed. The second section focuses on Lu Xun's choice of foreign literature.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main part: the three periods of Lu Xun translation and its translation methods. The first section,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hard translation-take several Chinese versions of symbol of distress as an example.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and distinguish Lu Xun's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hard translation. Lu Xun translation researchers admit that "hard translation" is a very unique translation phenomenon in Lu Xun's translation, which contains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behind it. However, in the discussion of related problems, the hard translation is often conceptualized and abstracted, without giving the reader a visual and intuitive understanding. In view of "literal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 has been widely studied and well known its translation form, in the original and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omparison, it is easier to obtain the relevant perceptual understanding. Therefore, "hard translation" will be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I210;I0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晓芒;鲁迅精神与新批判主义[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5期

2 崔云伟;刘增人;;2006年鲁迅研究综述[J];鲁迅研究月刊;2007年09期

3 刘绪源;;“鲁迅风”的妙处[J];上海文学;2009年12期

4 也鸣;;《自嘲》新探[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5 邵瑜莲;;“不合时宜”的鲁迅,“合乎时宜”的研究?[J];泰山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6 曾健民;;谈“鲁迅在台湾”——以一九四六年两岸共同的鲁迅热潮为中心[J];鲁迅研究月刊;2010年03期

7 周庆基;;论鲁迅的韧战思想[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3期

8 周荃;;《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由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9 郑心伶;;在南粤感触“鲁迅文化”精魂[J];同舟共进;2004年10期

10 李怡;;当代青年的世界中的鲁迅[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丽华;;情感在《鲁迅生平展》设计中的作用[A];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新文化精神[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孙郁;;冲绳的鲁迅语境[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文化精神[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袁盛勇;;不可回避的历史之重——毛泽东时代的“鲁迅现象”研究之一[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郭沫若;;并没“浪费”[A];“郭沫若在重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7 王铁仙;;关于科学评价鲁迅的若干思考——重读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A];瞿秋白研究新探[C];2002年

8 刘运峰;;孙犁在抗战期间对鲁迅的宣传和普及[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9 岳凯华;陈进武;宋海清;;“鲁迅与‘左联’”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鲁迅研究会2010年理事会综述[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朱泽;;纪念著名的先进文化人——黄源[A];老兵话当年(第九辑)[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国鲁迅研究会原常务副会长 陈漱渝;难以言说的鲁迅[N];文艺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杨宁舒;周令飞 中国的未来需要“鲁迅”[N];黑龙江日报;2011年

3 记者 王凯;追思鲁迅[N];美术报;2011年

4 深圳报业集团驻沪记者 马信芳;有必要重读“人本鲁迅”[N];深圳特区报;2011年

5 记者 秦德胜 实习生 黄超;让鲁迅精神在故乡发扬光大[N];绍兴日报;2011年

6 王石川;记住鲁迅,还原鲁迅,传承鲁迅[N];深圳商报;2011年

7 孙郁;鲁迅留给今天的遗产[N];北京日报;2011年

8 张福贵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吉林大学文学院院长;远离鲁迅让我们变得平庸[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姜小玲;光焰长在鲁迅精神不过时[N];解放日报;2011年

10 梁君;再识鲁迅再思鲁迅[N];吉林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明晖;论丸山f的鲁迅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唐旭斌;周扬与现代革命文艺运动[D];南京大学;2013年

3 刘青汉;希伯来文化关联中论鲁迅在暴力面前的困境[D];兰州大学;2006年

4 宋喜坤;萧军和《文化报》[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玲丽;在文学与抗战之间[D];吉林大学;2008年

6 金明姬;孤独者的世界[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7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靳新来;“人”与“兽”的纠葛[D];复旦大学;2004年

9 张翼;中国现代散文诗的诗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少勤;盗火者的足迹与心迹——论鲁迅与翻译[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进;鲁迅的意识管窥[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2 姚秀锋;多疑与鲁迅的精神个性和文学创作[D];西南大学;2011年

3 施波;从厦门到广州:鲁迅的转变及其意义[D];西南大学;2012年

4 王昕羽;鲁迅与女性的诗学对话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宋杰;矛盾与困境:鲁迅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D];西南大学;2010年

6 赵艳君;鲁迅的信仰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7 周廷勇;生存策略与思想启蒙[D];西南大学;2011年

8 李晓霖;鲁迅与实用主义[D];河北大学;2010年

9 高德施;试论鲁讯的艺术特质[D];青岛大学;2011年

10 王燕;成为自我的生命言说[D];浙江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605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3605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f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