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岛武郎与鲁迅创作观念之比较
发布时间:2019-01-18 12:43
【摘要】: 在近现代,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的联系甚为密切。很多中国作家在创作观念方面较为明显受到日本作家的影响。鲁迅和有岛武郎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鲁迅和有岛武郎有岛武郎都是二十世纪中日文坛上的重要作家。鲁迅在日留学期间弃医从文,走上拯救国民灵魂的文学之路。在最初影响鲁迅创作观念并与之相近的日本作家当中,有岛武郎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 本文从两位作家从事创作的观念、动因入手,分析、比较他们最初走上文坛从事文学创作的原因及形成这些原因的主客观因素和条件。 第二章主要论述的是有岛武郎与鲁迅相同的创作观念及形成原因:他们都是由于寂寞的驱使并为摆脱寂寞的煎熬而从事创作:都是抱着强烈的爱人爱己之心从事创作;都是怀有改造人们的思想拯救人们的灵魂而从事创作的;都是为了要鞭策自己生活提升自己的人生而从事创作的。有岛武郎与鲁迅相同创作观念的成因,是他们都受到“大正生命主义”的影响;都受到进化论思想的影响;都受到时代风云的影响;都受到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的影响的影响。 第三章主要论述的是有岛武郎与鲁迅创作观念的变化所带来的困惑与超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作家认识的变化也相应地发展和变化,有岛和鲁迅的创作观念也是这样。但有岛武郎出身于旧封建武士家庭,后随父亲迁职到了横滨,受教于外国教师,学习欧美教育。但父亲为了将来考虑,取长补短,在家庭中实行严格的封建儒家教育。这样西方的自由、平等的个性解放意思与儒家的伦理形成不可调和的矛盾,人为的培养了有岛武郎的双重性格。青年时期,他又加入了基督教会,禁欲的清教徒生活与他旺盛的生命本能也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身心疲竭的有岛最后自杀。至死,有岛也未解脱他思想的矛盾所产生的痛苦。 鲁迅把创作总根于爱的理论进行了延伸,且加以完善。鲁迅这里所谓的爱,既类似有岛所指的人的一种本能,说的是人类的抽象的“爱”,同时,更多的是指有时代内容的具体的爱。 鲁迅也有过有岛似的偏颇认识。他曾说,现在的文学家都是读书,如果工人农民不解放,工人农民的思想,仍然是读书人的思想,必待工人农民得到真正的解放,然后才有真正的平民文学。 然而,鲁迅投身于中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后很快就克服了这种偏颇的认识,认为知识分子是能写出代表工农解放的“平民文学”的,他“以为根本问题是在作者可是一个‘革命人’”把先进知识分子作为无产阶级运动的一员,归于工人阶级范畴,这一点认识,正是鲁迅超越有岛的关键。 第四章是有岛武郎与鲁迅创作观念与创作实践:选取两人的一篇代表作----有岛武郎的《一个女人》与鲁迅的《伤逝》----进行比较。它们在主题、人物、结局的相似,都受易卜生思想的影响强调妇女解放。 但在“爱己”与“立人”:思想的追求上又有所不同:有岛武郎主张,谈人生必须先弄清自己,在社会和个人二者之间,更主要的是侧重于个人。有岛很关心社会问题,但他主张.“我不解放,社会无从解放”。与有岛相反鲁迅在承认个人作用的前提下,更坚信:“社会不解放,我无从解放”。鲁迅说过:“一般以自己为中心的人们,却决不肯以民众为主体”。在女性观上,有岛武郎认为,被男人夺走一切的女人还不能放弃其本能,即对男人纯真的爱。这一不自然的妥协不能不使女性对男性产生本能的憎恶,男女的斗争便由此产生,即男女地位的差别造成了女性悲剧的命运。鲁迅则认为,只有社会地位的平等,才能有真正的男人和女人,女性的叹息和痛苦才能消失。 总之,在相同的大时代背景下,有岛武郎由于自身从小所受教育之限,无法解决主客观的矛盾,,无法突破自我思想的束缚,以至于自我毁灭;而鲁迅则适时地随着时代的发展实现了自身观念思想的转变,最终实现了自我超越。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0-03;I106.4
本文编号:2410731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0-03;I106.4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谭杉杉;亲子观视域中的有岛武郎小说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107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410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