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的中国之旅——“顺着讲”、“迎着讲”和“拧着讲”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ree different typical reception methods of western reception aesthetics in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and explains the specific sociocultural context and the individual theoretical position of the recipient,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theory horizon on the theory disseminat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veal the track of subtle changes in the attitude of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towards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since the new period.
【作者单位】: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I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季羡林;门外中外文论絮语[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海祥,张代生;文学翻译的意义维度[J];外语学刊;2004年04期
2 王洪涛;中国传统译论基本理念的嬗变与衍化——马建忠“善译”理论之现代诠释[J];外语学刊;2005年01期
3 钱静;陈学广;;从语际翻译看文学语言的特性——也谈诗的可译与不可译[J];外语学刊;2010年05期
4 徐雁;;“阅读疗法”、“文学疗愈”与全民阅读推广[J];图书情报研究;2010年04期
5 王婵;曹辛华;;论曾祥芹先生文章阅读研究的贡献[J];图书情报研究;2011年01期
6 张金梅;文学语言:作为文学本体命题的建构[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2期
7 文江涛;;“以意逆志”与解释学美学——中国传统文学释义方法与西方解释学的对话[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8 林国浒;;接受美学的期待之路——读者接受与文学的创新[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9 李洁;何沙;李秀铎;;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多维观照[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10 赵文敬;;从《今日说法》看接受美学的运用[J];新闻世界;2009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文东;;“诗性”的文学与批评的“诗性”[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赵忠山;;诗的“空白结构”与“潜信息系统”[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魏名国;;试论真理的接受之维[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吴浪平;;原创:关于中国文论建设的思考[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5 刘行芳;;马太效应、信息鸿沟与我国媒体的现实责任[A];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论坛·2007——中国新闻业发展现状与趋势论文集[C];2007年
6 何卫平;;伽达默尔为何批评接受美学?[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7 尹爱青;;解放、创造、发展——生命质量提升的本质意义——音乐审美教育人学价值透视[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8 薛永武;;中国文论研究的间性拓展[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9 罗如春;;身份认同问题三论[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10 曹顺庆;王超;;论中国古代文论的中国化道路——对“中国文学批评”学科史的反思[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二玲;图画故事书翻译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刘晓敬;试论茅盾《子夜》的语言艺术[D];河北大学;2007年
3 胡志明;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耀庭;中学写作教学中学生读者意识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周锡梅;从接受美学视角看吴钧陶与Witter Bynner的杜诗英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岳婷婷;从接受美学角度研究中国传统戏剧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单雅娇;《京华烟云》的文化回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刘彬;接受美学对语文教学影响的辩证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姜俊;接受理论视角下的“金陵判词”霍译本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殷猛;实践唯物主义语言观与实践本位驱动的外语教学模式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盛竟凌;;从接受美学看莫泊桑短篇小说[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王晓燕;;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广告翻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3 武春英;韩跃;;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百年孤独》的陌生化[J];西安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4 张黎;;关于“接受美学”的笔记[J];文学评论;1983年06期
5 乐黛云;;当代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小说分析(四)——接受美学与小说分析[J];小说评论;1985年06期
6 张晨;;题画诗与接受美学[J];美苑;1986年05期
7 朱立元;杨明;;接受美学与中国文学史研究[J];文学评论;1988年04期
8 蔡耀坤;文学翻译的审美和再现──兼谈文化对比[J];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9 陈峻俊;;“空白”的召唤——接受美学与传播学“空白”观比较[J];社会科学动态;1998年11期
10 黄春燕;文学:不尽的期待——从接受美学与大众文化消费的关系看文学[J];学术探索;200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毅青;;梁启超解释学接受美学的情感论构造[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2 邱思莲;;汉英词典编纂理念与跨文化翻译——从《汉英词典》到《新时代汉英大词典》[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蔡志忠;;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谈对外汉语教材建设的构想[A];福建省“对外汉语教材建设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王音宣;;简论音乐接受美学的特点[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5 沈玉荣;;从接受美学看中学文学教育教学目标的设定[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6 何卫平;;伽达默尔为何批评接受美学?[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7 董务刚;;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彭辉;;从多维视角为文学翻译中的“误读”正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肖元凯;;旧话重提——如何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10 吴慧颖;;毛泽东的文学接受理论[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八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天津中学 孟庆泉;接受美学、建构主义与洋思经验[N];天津教育报;2009年
2 ;理论旅行:对话录[N];中华读书报;2000年
3 巫慧;“狗尾”难“续貂”[N];文艺报;2003年
4 傅汝新;王充闾文化散文与当下社会文化语境[N];文艺报;2000年
5 本报特约评论员 何国辉;文化是一个城市的软实力[N];广元日报;2009年
6 王宁;艾布拉姆斯和《镜与灯》[N];人民政协报;2003年
7 樊宝英;拓宽中国古代诗学的研究领域[N];文艺报;2002年
8 赵强;反美容之冲击与进化[N];中华读书报;2007年
9 张炯;评《文学理论向度研究》[N];文艺报;2009年
10 张维红;《玉台新咏译注》解读[N];光明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朱健平;翻译的跨文化解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张晓青;斯·茨威格在中国(1949年-2005年)[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白宪娟;明代《庄子》接受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6 唐会霞;汉乐府接受史论(汉代—隋代)[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吴定勇;接受美学视野中的都市报新闻传播策略[D];四川大学;2005年
8 窦可阳;接受美学与象思维:接受美学的“中国化”[D];吉林大学;2009年
9 杨进红;语文阅读教学审美体验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10 黄桂凤;唐代杜诗接受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艳燕;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夏洛的网》两个中文译本对比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2 郭春林;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浮生六记》林译本的产生和接受[D];郑州大学;2010年
3 李艳芳;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论习语的翻译[D];郑州大学;2001年
4 杜二敏;个性化阅读及其教学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喻娟;音乐欣赏教学的美学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陈俊帆;接受美学、阐释学和《魔戒》翻译[D];武汉大学;2005年
7 李文凤;接受美学诗歌三级接受论视角下的诗歌翻译[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8 朱健平;从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看文学翻译的本质[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9 邓炎炎;浅谈儿童文学翻译中的读者意识[D];山西大学;2007年
10 王光丽;从接受美学视角看汉英词典中文化局限词的翻译[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203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420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