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危机或新生
[Abstract]:Since 1913,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set up the course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in university regulations, a variety of monographs or collections of essays discussing literary theory have been published one after another. (1) as far as monographs are concerned, the appellation is very diverse, such as literary principle, literary theory,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literary theory, common sense of literature, basic problems of literature, etc. And the impact they accept is not single.
【作者单位】: 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分类号】:I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单正平;;理论已死——我对中国文艺学的一点看法[J];南方文坛;2012年02期
2 王元骧;;文艺理论:工具性的还是反思性的?[J];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04期
3 王伟;;“文化研究”的意义与问题——与盛宁先生《走出“文化研究”的困境》一文商榷[J];学术界;2011年10期
4 南帆;;文学研究:本质主义,抑或关系主义[J];文艺研究;2007年08期
5 王元骧;;也谈文学理论的“接地性”[J];文艺争鸣;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颜水生;;论“重返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及其反思[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2 卢衍鹏;;文艺学知识建构的批判性反思[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秦晓伟;;生存价值论视域中的文学本质言说[J];当代文坛;2010年03期
4 周景雷;;到达现实的途径——关于刁斗小说的三对范畴[J];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02期
5 蔡福军;;一种“文学性”的思考方法——挑剔《解构孙绍振》兼论孙绍振的美学思想[J];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05期
6 卢衍鹏;;文艺学知识形态中的主义之争[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7 卢衍鹏;;文艺学知识形态与反学科的知识实践[J];甘肃理论学刊;2008年01期
8 方克强;;文艺学:反本质主义之后[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刘小新;王伟;;新世纪十年文学理论回眸[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10 卢衍鹏;;文艺学知识形态与反学科的知识实践[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汉波;著作权司法实践中的文学观念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阳;小说本体论[D];复旦大学;2008年
3 张海燕;牟宗三美学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4 田龙过;后现代文学提问方式和问题域的转换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伟;罗蒂与关系主义文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自雄;文学本质观:历史审视与当代重建[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文娟;南帆文艺思想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焦娟芳;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本质观及其评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饶精玲;卢梭美育思想的理论构架与现实意义[D];浙江大学;2010年
4 闫听;文学理论中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周柳;试论“大师的批评”[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南帆;关于文学性以及文学研究问题[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王元骧;反映论原理与文学本质问题[J];文艺理论与批评;1988年01期
3 刘小新;文化研究的激进与暧昧——评李陀主编的“大众文化批评丛书”[J];文艺研究;2005年07期
4 陶东风;;走向自觉反思的文学理论[J];文艺争鸣;2010年01期
5 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兼论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6 盛宁;;走出“文化研究”的困境[J];文艺研究;2011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一周;概论与原理:两种不同的文学理论教学观[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2 胡友峰;;反本质主义与文学理论知识空间的重组[J];文学评论;2010年05期
3 闫听;;反思文学理论:从“本质诉求”到“反本质主义”诉求[J];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陈雪虎;走向文化诗学的文学理论──“文艺学与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J];文学评论;2000年04期
5 王彦霞;文学:如何被阐释——评董学文、张永刚著《文学原理》[J];山东社会科学;2001年06期
6 刘军;;“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挑战:边界的拓宽或坚守[J];许昌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7 王彦霞;新的阐释 新的追求——评董学文、张永刚著《文学原理》[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8 左其福;;从教学的角度看新编文学理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以《文学理论基本问题》、《文学理论新读本》为例[J];文教资料;2008年04期
9 陶东风;;重审文学理论的政治维度[J];文艺研究;2006年10期
10 张法;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之争——对2004年一种学术现象的中国症候学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龙;;文学理论的“问题性”:语境和方法[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2 王元骧;;文学理论能“告别”吗?[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3 钱中文;;我国文学理论与美学审美现代性的发动——评梁启超的“新民”、“美术人”思想[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4 ;后记[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5 尚延龄;尚缨;;文学理论:在夕辉朝霞的交映下[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6 龚鹏程;;文学理论跨学科[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学艺术的对话与共生”中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7 陈军;;建国以来文学理论教材建设管窥(之二)——以体裁与文学作品形式构成因素关系问题为例[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郭跃辉;;新时期外来文论教材对我国文学理论观念的影响[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9 陈太胜;;现代性进程里的文学理论[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钱中文;;文学理论:在新世纪的晨曦中[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群;文化研究中的文学理论[N];学习时报;2004年
2 辛楠;对文论前沿问题的思考[N];文艺报;2010年
3 主持人 崔立秋 特邀嘉宾 李茂民 魏鹏举 付国锋;文学理论学科性之反思[N];河北日报;2002年
4 董学文 盖生;文学理论研究的文化战略[N];文艺报;2003年
5 张炯;学习和发扬邓小平的文学理论思想[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6 刘斯奋;我们是否还需要文学理论?[N];文艺报;2004年
7 (美国)W.J.T.米切尔 李平译;理论死了之后?[N];文艺报;2004年
8 文学所“学科学术前沿报告”课题组;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9 国理;我国学人积极参与国际文学理论对话[N];文学报;2001年
10 孙绍振 陈良运 南帆;重建文学理论学科是时候了[N];文艺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安佰鸿;理查德·罗蒂的文化观念和文学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王伟;罗蒂与关系主义文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邦卫;媒介诗学导论[D];浙江大学;2005年
4 刘雄平;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追求(1928-1936)[D];暨南大学;2006年
5 王建香;文学述行:当代西方文论中的言语行为视域[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程镇海;对全球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若干问题的思考[D];复旦大学;2007年
7 徐亮;文学理性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李自雄;文学本质观:历史审视与当代重建[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东篱;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观念与通俗文化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10 吴文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效果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听;文学理论中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粤;回到文学本身——大文化研究批判[D];吉林大学;2004年
3 王琳;制度化的文学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余艳;“走向文化诗学”与“走向文本社会学”之辨[D];南昌大学;2007年
5 乔雪;文学与音乐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舒坤尧;危机:文学理论的正常状态[D];郑州大学;2005年
7 葛桐;互文性与文学理论建构[D];山东大学;2007年
8 王天保;伊格尔顿文学理论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9 王亚丽;日常生活审美化及相关文艺学问题[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耿荣清;走向自由,永远的建构[D];辽宁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076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507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