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文化研究的藩篱——论当代西方文学研究中的美学回归态势
[Abstract]: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cultural research tide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contemporary western literary research has gradually deviated from the aestheticized research mode, and has changed from the simple analysis of the work itself to the sociopolitical criticism of the context of the work. On the positive side, this new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has greatly expanded the space for literary research and made researchers have a broader social vision. However, in a negative sense, there is a trend that the text itself has been ignored and literary research has been replaced by cultural research. In this regard, many European and American scholars have called for literary research to return to aesthetics and the work itself. This demand can be understood as the good drinking of the new hegemony of cultural research, the questioning of literary research from cross-border to out-of-bounds, and the correction of the lack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the popular era.
【作者单位】: 南方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兼论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2 邓文华;;新美学语境下对杜威美学的再思考[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包鹏程;;电视娱乐节目的仪式、叙事模式与意识形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张静静;;论阿多诺对审美愉悦感的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丁云亮;;大众阅读与日常生活方式的建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龚婷;;僭越与颠覆——狂欢化理论视野中的《超级女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5 李珊;;漫谈大众文化中的粉丝产业[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6 莫国芳;;好莱坞电影与大众文化意识形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7 邓熙;曾小娟;;浅析韩寒小说中的叛逆人物塑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8 桂莉芬;;全民狂欢与身体消费——全民K歌互动节目“挑战麦克风”的文化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7期
9 徐敏;大众文化的快感理论:从美学到政治经济学[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0 王伟;;节日语境中的影像狂欢 接受视阈下的贺岁电影[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薛强;;中国网络文学的传播学解读——以起点中文网为例[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于文秀;;第三种大众文化理论——波德里亚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3 葛涛;;互联网上的鲁迅论坛研究——以“网易·鲁迅论坛”为中心[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吕新雨;;仪式、电视与国家意识形态——再读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全球传播、媒介与创意产业-对后工业文明的思考”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5 吕新雨;;仪式、电视与国家意识形态——再读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6 郑志勇;;网络社会群体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7 陈立旭;;重估大众文化的政治潜能——费斯克与法兰克福学派等的分野[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蔡骐;;大众传播与作为受众的粉丝[A];新闻学论集(第25辑)[C];2010年
9 张冠文;;微博话语秩序的建构[A];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产业——2012年山东省科协学术年会分会场青年科学家论坛文集[C];2012年
10 周山东;;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亚文化特征分析——基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视角[A];2013年全国哲学伦理学博士后论坛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3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梅;另一种现代性诉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伟斌;后现代视觉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孙兴杰;帝国·霸权·区域:权力边界与东方问题的演进[D];吉林大学;2011年
9 胡沈明;现代新闻评论宽容意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尤永;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庭消费中的意见领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赵广香;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王思童;从受众探析中国纪录片发展范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笛;上海市奉贤区大众体育发展现状调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王锐;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模型与战略考量[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王璐;解读中国电视场域下的新型真人秀娱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王海娜;法兰克福学派与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之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杨程;文化视域下的我国网络阅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沈丽琴;论广告对当代生活方式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高建平;;美学与艺术向日常生活的回归[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2 ;关于今日批评的答问[J];南方文坛;1999年04期
3 陶东风;大学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文学评论;2001年05期
4 李春青;对文学理论学科性的反思[J];文艺争鸣;2001年03期
5 高建平;实用与桥梁——访理查德·舒斯特曼[J];哲学动态;2003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宁嘉;多元化时代理论的危机与出路——“多元对话语境中的文学理论建构”国际研讨会综述[J];社会科学;2004年11期
2 张大为;;当下中国文化研究的“元理论”反思[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包莉秋;;论消费文化背景下文学研究的与时俱进[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4 方艳;;文学-文化研究的转向问题与文化寻根思潮[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孟悦;;文化研究应成为一门科学[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6 万晓船;;浅析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发展进程[J];青年文学家;2009年08期
7 郝桂莲;赵丽华;文森特·里奇;;理论、文学及当今的文学研究——文森特·里奇访谈录[J];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02期
8 陆扬;;文化研究的兴起和文学救赎功能的变迁[J];文艺研究;2007年12期
9 南帆;关于文学性以及文学研究问题[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10 王宁;;文学研究疆界的扩展和经典的重构[J];外国文学;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忠义;何新所;;泉州之元明清文学研究[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3年
2 ;前言[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3 冯毓云;罗振亚;;拓开北疆文学研究新领地——《龙江特色作家研究丛书》总序[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4 ;后记[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8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4年
5 于宏;;多元文化视野中的当代民族文学创作——以当代藏族文学为中心[A];中国少数民族文学60年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9年
6 苏晓军;;认知语言学与文学研究的互动[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冯乃康;;历史定位与理论阐释——深入《徐霞客游记》文学研究的两点思考[A];徐霞客与中国旅游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3年
8 陈世雄;;前言[A];三生万物——老子思想论文集[C];2003年
9 刘尊举;;转变理念,更新方法:明代文学研究的新进展——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第三届年会会议综述[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C];2007年
10 王一如;;一位严谨认真的学者型编辑家——何其芳[A];中国编辑研究(2006)[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逢振;文化视野中的文学研究[N];光明日报;2007年
2 潘盛;文学研究不应“背对”文学作品[N];文艺报;2007年
3 吴元迈;重新审视90年代以来文化研究思潮[N];文艺报;2006年
4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阐释》有新角度[N];文艺报;2007年
5 李卫华;当前文艺学中的“文化研究”[N];文艺报;2006年
6 贾蕾;文化研究与中国走向世界[N];文艺报;2004年
7 崔立秋;文学理论遭遇危机了吗?[N];河北日报;2006年
8 陶东风 云慧霞;文化研究与大学文学教育[N];中华读书报;2005年
9 黄伟林;由历史走向现实的文学研究之路[N];广西日报;2005年
10 王宁;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N];文艺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严梦春;河州回族脚户文化[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2 韩瑞霞;美国传播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分野与融合[D];上海大学;2010年
3 高慧;追寻现代性:李欧梵文学与文化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4 祝远德;他者之维[D];四川大学;2005年
5 陈弘;论帕特里克·怀特小说中的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李兆前;范式转换: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7 杨东篱;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观念与通俗文化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8 卡丽娜;驯鹿鄂温克人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9 陶诚;“广东音乐”文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10 吴建设;乔纳森·卡勒:解读理论多元时代[D];清华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粤;回到文学本身——大文化研究批判[D];吉林大学;2004年
2 雷晓婷;从文化转向的角度对《水浒传》文化翻译策略的探讨[D];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3 潘子健;先唐禅让文化与文学[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余鑫;文化研究视角观照下的R.施特劳斯音乐[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周爱群;人教版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的文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谢龙新;文化批评的三种模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庄绪成;差异与融合[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明明;论“两个转向”对翻译与文化研究的价值和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于静;伤痛与弥合:从文化角度解读《紫颜色》中黑人女性的成长[D];鲁东大学;2007年
10 薛稷;雷蒙德·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思想探析[D];山西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149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514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