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文艺学的人类学转向——来自中国视角与经验的理论探索及反省

发布时间:2019-07-20 18:18
【摘要】:中国30年来文艺学的人类学转向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艺本体论讨论中出现了文学理论、文艺美学和文学批评的"人类学转向",由此促进了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发生及形成;二是从1996年始,重视东西方文化的内部对话,关注少数族裔和边缘的、弱势的族群文化及文学,它对文学的认识蕴含着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的两极性意识;三是2005年之后,重审了中国文化的多源性构成,提出了重建文学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学观的设想,从整体上反映了中国30年来文艺学的人类学转向从"地方全球化"到"全球地方化"的本土文化自觉意识,显示出文化寻根和文化整合的新文学观。
[Abstract]:In the past 30 years, the history of anthropological turn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 has gone through three stages: first, literary theory appeared in the discussion of literary ontology in 1980s, and the "anthropological turn" of literary aesthetics and literary criticism, which promoted the occurrence and formation of Chinese literary anthropology; Second, since 1996,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internal dialogue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and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minority and marginal, weak ethnic groups' culture and literature. Its understanding of literature contains the two polar consciousness of oral culture and written culture. Third, after 2005, the multi-source composition of Chinese culture was reexamined, and the idea of rebuilding the literary view in the sense of literary anthropological was put forward, which reflected the anthropological shift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 in the past 30 years to the conscious consciousness of local culture from "local globalization" to "global localization", and showed the new literary view of cultural root-seeking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作者单位】: 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10ZD10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I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一川;本体反思与重建——人类学文艺学论纲[J];当代电影;1987年01期

2 陈剑晖;;文学本体:反思、追寻与建构[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88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首献;文艺人学本体论[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严昭柱;关于文学本体论的讨论综述[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0年06期

3 樊星;俄苏文学与20世纪中国文学[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4 余恕诚;;地域、民族和唐诗刚健的特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5 任湘云;;我们如何想像中国现代文学——关于当前中国文学“现代性”研究的反思[J];北方论丛;2006年01期

6 旷新年;;20世纪中国文学与个人、家、国关系的重建[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7 雷达;现当代文学是一个整体[J];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02期

8 李庆西;;说《爸爸爸》[J];读书;1986年03期

9 朱德发;“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的反思与突围[J];东岳论丛;2002年01期

10 路文彬;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合法性质疑[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虎;20世纪后期中国文学思潮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黄善明;中国现代小说本体论批评[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姜异新;艰难的现代化历程[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杨玉成;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5 李志强;索洛古勃小说创作中的宗教神话主题[D];黑龙江大学;2005年

6 黄轶;苏曼殊文学论[D];山东大学;2005年

7 俞世芬;唐代女性诗歌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8 李建军;现代中国“人民话语”考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金立群;媚俗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的现代性碎片呈现[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钧;生态文化学与30年代小说主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海涛;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说创作的先锋性[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2 阎冰;世界文学交响中的本土声音[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3 吴文华;论五四启蒙主义文学思潮[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4 张美红;中韩两位文学才女的悲剧意识[D];延边大学;2002年

5 李星蕾;双歧路向 静穆人生——感知沈从文[D];西北大学;2001年

6 缑英杰;归宿何在[D];郑州大学;2004年

7 王玲;“70年代”女作家笔下的成长主题[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韩争艳;冯氏新富人与乌托邦[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9 鲁娅辉;论《梅丽迪安》中艾丽斯·沃克的种族观[D];湘潭大学;2006年

10 杨荔斌;现代视野中黑衣壮文化的审美价值[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利慧;民族志诗学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周维,吴建民;“发愤著书”说与“著文自娱”说之比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王一川;本体反思与重建——人类学文艺学论纲[J];当代电影;1987年01期

4 陈剑晖;;文学本体:反思、追寻与建构[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88年04期

5 叶舒宪;口传文化与书写文化——“民族志诗学”与人类学的表现危机[J];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05期

6 王岳川;文艺方法论与本体论研究在中国[J];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7 户晓辉;关于文学人类学的批评与自我批评[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8 刘锡诚;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的民俗学派[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朱存明,陈刚;百年文学人类学研究范式的审美视阈[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10 曾洪伟;;文学治疗:大学生心理疾病防治新方法[J];教育评论;200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徐鲁亚;神话与传说—论人类学文化撰写范式的演变[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2 宫爱玲;现代中国文学疾病叙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洋;灾难文学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晓禺;中国文学人类学发展轨迹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徐;;论政治文化对文艺学的影响[J];吉林教育;2011年16期

2 王凯波;;关于文艺学教学实施“三创”教育原则的思考[J];艺术教育;2011年08期

3 王凯波;;略论审美体验法在文艺学教学中的应用[J];艺术教育;2011年09期

4 陆贵山;陈爽;;我的宏观文艺学研究[J];华夏文化论坛;2011年00期

5 杨向荣;刘娟;;边界游离中的知识建构——新世纪文艺学知识建构的反思与检讨[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谭佳;;“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会议综述[J];文学评论;2011年04期

7 泓峻;;对30年来文艺学跨学科研究两次范式转移的思考[J];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8 王伟;;结合实践,综合研究——文艺心理学教学困境及出路的思考[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刘彦顺;;从“时间性”论“本质主义”文艺学的终结[J];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10 郭丽;;论文学翻译中的控制因素(英文)[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益荪;;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复归”[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毛庆耆;;关于文艺学概念涵义问题的讨论[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3 毛庆其;谭志图;;论社会主义文艺学学科建设[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4 李衍柱;;马克思主义人论和文艺学[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黄力之;;艺术本质论: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不同尝试——普列汉诺夫和卢卡契的比较研究[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徐亮;;论文学时代的文艺学[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7 徐汝霖;;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借鉴性的思考[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曾庆元;;对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建设的回顾与反思[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许明;;作为科学的文艺学是否可能[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岳雯;;文学会走向终结吗?——2004·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文艺学会专场综述[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向荣;文艺学知识建构的反思[N];文艺报;2010年

2 祖晓伟;文学人类学:探索跨学科研究范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项目首席专家 叶舒宪;作为新兴交叉学科的文学人类学[N];光明日报;2011年

4 仲滔;哲学和美学、文艺学本体论问题学术研讨会举行[N];光明日报;2009年

5 于文杰;文艺学发展的国际化问题[N];文艺报;2002年

6 邵宏;文艺学与比较文艺学[N];文艺报;2001年

7 王 沁;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研究[N];学习时报;2005年

8 冯宪光;“间性”的发现[N];文艺报;2003年

9 胡经之;文艺学多些对话好[N];中华读书报;2002年

10 程正民;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的多种形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兆荣;仪式谱系:文学人类学的一个视野[D];四川大学;2002年

2 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3 陆敏;文艺学视野中的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分层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4 刘海丽;弗莱文学人类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大桥;中国语境中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视野及其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王刚;社会学视野下的新时期文艺学知识生产[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代云红;中国文学人类学基本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祁永芳;新时期文艺学研究与自然科学方法[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王建刚;政治形态文艺学[D];浙江大学;2007年

10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左鹏;一种神话仪式理论的文学人类学意义[D];河北大学;2009年

2 李胜利;“陌生化”理论及其文艺学意义[D];西北大学;2004年

3 王元兵;近30年“文艺美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刘桂霞;文艺美学园地的拓荒者[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5 梁静;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6 杨正华;中国文艺美学学科的生成背景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李正伟;形式视域中的原型批评[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骆晓飞;《金枝》与文学人类学[D];兰州大学;2007年

9 程圃芳;文艺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现代创新[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10 张丽青;政治视角构成一切阅读和阐释的绝对视域[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5168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5168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3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