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秣菟罗早期佛像“头光”型制与那迦“蛇冠”制关系考

发布时间:2019-09-19 20:34
【摘要】:上世纪初以来,以库马拉斯瓦米为首的部分学者认为,秣菟罗佛像型制源于土著那迦造像。尽管这种观点得到了尊重,但秣菟罗佛像本土起源的问题并未得到充分的关注,甚至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本文对秣菟罗佛像的主要特点之一——圆弧纹头光样式的考察,得出秣菟罗佛像与那迦造像型制渊源的新证据,也为佛像的头光表现找到了最初之型制来源。
【图文】:

状态图,佛像,贵霜,装饰纹样


薹鹣裥椭圃从谕林釽清仍煜瘛>」苷庵止鄣愕玫搅俗鹬兀?但秣菟罗佛像本土起源的问题并未得到充分的关注,甚至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本文对秣菟罗佛像的主要特点之一——圆弧纹头光样式的考察,得出秣菟罗佛像与那迦造像型制渊源的新证据,也为佛像的头光表现找到了最初之型制来源。[关键词]秣菟罗佛像;那迦;蛇冠头光[中图分类号]J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675(2012)02-0063-05一、秣菟罗佛像“连弧纹”头光型制之渊源中印度秣菟罗,在贵霜时代的佛陀像和菩萨诸像中,都带有连弧装饰边缘(连弧文)的头光(图1),这是秣菟罗早期佛像中的一个显著特征。犍陀罗和阿玛拉瓦蒂的佛像头光则为圆形素面,并无装饰(图2、3)。贵霜后期,秣菟罗佛头光的装饰纹样以圆弧纹为基础附加装饰纹样,此后,莲花纹、卷草纹、连珠纹、花蔓纹、连弧纹等装饰纹样在头光中表现,且逐步样式化,到了笈多时代,演变成了硕大而精美的圆形浮雕(图4)。雕刻复杂精美的头光逐渐变成了一种样式,无论是否表现佛像,头光都屡屡出现在造像中,成为了一种造像规范。佛像与头后圆形头光的造像特征在秣菟罗得到确立,并逐渐发展成熟,成为了佛像和菩萨像的造像规范和标准。我们已经习惯性地认为,佛像自然地与圆形头光联系在一起,是佛像造型的一部分,似乎这是个毋庸置疑的真理,而失去了对头光表现追根溯源的愿望。学术界对于头光渊源的关注,其焦点主要围绕头光风格特征的形成和传播。由于犍陀罗的佛像也有头光的表现,因此,支持犍陀罗佛像起源说的学者认为头光的型制是从希腊传入犍陀罗,并随后从犍陀罗地区影响至秣菟罗和阿玛拉瓦蒂两地,最终成为佛教造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犍陀罗的佛像头光为圆形素面的型制(图2)。富歇等学者认为这种

犍陀罗,佛像


得到确立,并逐渐发展成熟,成为了佛像和菩萨像的造像规范和标准。我们已经习惯性地认为,佛像自然地与圆形头光联系在一起,是佛像造型的一部分,似乎这是个毋庸置疑的真理,而失去了对头光表现追根溯源的愿望。学术界对于头光渊源的关注,其焦点主要围绕头光风格特征的形成和传播。由于犍陀罗的佛像也有头光的表现,,因此,支持犍陀罗佛像起源说的学者认为头光的型制是从希腊传入犍陀罗,并随后从犍陀罗地区影响至秣菟罗和阿玛拉瓦蒂两地,最终成为佛教造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犍陀罗的佛像头光为圆形素面的型制(图2)。富歇等学者认为这种素面型制的光轮(即头光)在犍陀罗佛像中得到表现,正是受到希腊影响的明确标志。①也就是说,头光的型制源于欧洲,最先出现在犍陀罗,随后向另外两大佛像中心传播。因为在亚历山大时期的希腊艺术中,也发现了光轮和光环。他进一步指出,很可能光轮或光环源于某个太阳崇拜的古老地区,并且有可能比所谓的希腊范例还要早。西方学者们也将这一点作为佛像受西方影响说的依据之一。然而,在贵霜王朝冬都犍陀罗西北部的迦毕试(Kapisa,今阿富汗贝格拉姆)佛像中(图5),并没有表现头光,而是在佛像的肩膀上方表现火焰纹和锯齿状背光(或称身光)。这种样式也是犍陀罗和秣菟罗等地的佛像中都没有见到的,为当地造像的地方特征。帕依塔瓦(Paitava)出土的焰肩佛坐像(拉合尔博物馆藏),火焰身光之中带有锯齿文头光。绍托拉克出土的燃灯佛断片(喀布尔博物馆藏)也同样是火焰身光和锯齿文头光的组合。国立吉美东洋美术馆藏的一尊2~3世纪的表现佛陀双神变的雕刻,佛陀背光的边缘同样施以锯齿文。迦毕试处于连接犍陀罗和西方的中间位置,但全无犍陀罗的所谓西方太阳崇拜的头光样式,头?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分类号】:J1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德贵,刘长明;东西方文化的千年“牵手”[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马永强,丁帆;论中国现代西部文学独特的文明形态[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马达;论《列子》非张湛所伪作[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4 彭强民;从嫦娥奔月的神话看科学与艺术的走向[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5 瓦韵青;试谈可比性的形式、实质及其组成部分[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6 龚浩群,熊和平;娶得龙女 事事如愿──“龙女”故事解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7 刘守华;民间文学研究方法泛说[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范军;佛教“地狱巡游”故事母题的形成及其文化意蕴[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高红樱;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之比较[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10 彭斯远;教育与审美——中国当代儿童文学悖论现象考察之二[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包胜利;成吉思汗传说与古代蒙古汗权思想[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2 洪庆福;神秘主义文化视域中的中西诗学本质“合一”论[D];苏州大学;2003年

3 俞成云;中国古代四大传说在东北亚的传播和影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4 朱巧云;跨文化视野中的叶嘉莹诗学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5 崔小敬;寒山及其诗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6 安正q

本文编号:25383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5383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d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