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论新批评的人文主义文学传统

发布时间:2019-10-08 04:49
【摘要】:"新批评"常因重视文本分析而遭受指责,其对传统诗论和人文主义的继承却罕有人提及。本文认为,近代人文主义对现代英美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新批评"则是这一影响的典型代表。"新批评"的理论渊源及观念建构中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如反对浪漫主义,主张重理而抑情;反对科学主义对文学研究的侵蚀,在提出作品分析理论的同时,强调批评家的职责在于价值判断,认为文学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提倡继承经典作品和"伟大的传统"。因此,"新批评"并非机械的形式主义,是与俄国形式主义和法国结构主义存在诸多差异的文学观念。
【作者单位】: 长春师范学院文学院;
【分类号】:I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达;;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建构——论吴宓对阿诺德诗歌的译介[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2期

2 朱寿桐;;中国新人文主义文人群体的确认[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周小仪;文学性[J];外国文学;2003年05期

4 李俊;马修·阿诺德的人生批评论[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5 朱镜人;;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教育理论述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3期

6 胡强;康拉德与英国[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7 郑惠生;关于当前大学生喜欢阅读哪类课外书的调查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8 郑惠生;;“图像时代”大学生 最认同的读物的探讨——大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八[J];美与时代;2005年12期

9 徐重宁;;时代的哀叹——解读马修·阿诺德的《多弗海滩》[J];名作欣赏;2006年20期

10 李建军;像蝴蝶一样飞舞的绣花碎片——评《尘埃落定》[J];南方文坛;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隋刚;;爱默生创新理念的现实意义:灵性、德性、创造性[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刘国清;;诗歌与治疗:论泰德·休斯的自然诗[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亢安毅;人的全面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2 刘东玲;文学体制化与作家创作转型[D];复旦大学;2004年

3 武新军;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倾向”[D];复旦大学;2004年

4 刘水平;大众文化:意义的生成与理论的张力[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5 刘聪;现代新儒学文化视野中的梁实秋[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李小均;纳博科夫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唐丽芳;香港城市精神观照下的景致[D];复旦大学;2005年

8 王全林;“知识分子”视角下的大学教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孙燕;后现代主义与反阐释理论[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10 祝平;乌云后的亮光[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麒麟;家园下的张力[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立平;林语堂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D];华侨大学;2005年

3 刘熹;“学衡”与新人文主义[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何桂娟;论托马斯·哈代长篇小说中的基督教精神[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5 樊建红;福斯特小说《霍华兹别墅》中伦纳德·巴斯特的异化[D];浙江大学;2006年

6 崔红光;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D];东华大学;2006年

7 刘伟;梁实秋对新人文主义的解读和再造[D];北京大学;2006年

8 殷鹏;18世纪美国舞蹈教育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9 邱丙军;理查德·霍加特与伯明翰早期文化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10 周刚;梅光迪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夏素敏;费耶阿本德的科学观与人文观[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陈慧;从苏珊·桑塔格的“释义”说开去[N];中华读书报;2004年

2 贺立华;燕卜荪诗学与新批评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2年

3 崔卫平;美学乃伦理之母[N];北京日报;2003年

4 范玉刚;文学批评失落了什么[N];学习时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臧运峰;新批评反讽及其现代神话[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 肖翠云;行走在文本与文化之间[D];苏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玲;钱钟书与英美新批评[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彩云;“新批评”的历史性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3 刘思男;新批评派美学批评方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4 邵榕榕;新历史主义与新批评:承继与协商[D];兰州大学;2010年

5 刘世文;瑞恰慈文学批评交流与价值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姜超;作为独特美感形态的“张力美感”[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金慧敏;“严肃的游戏”[D];郑州大学;2006年

8 生琳;两种文学本质观之争及其局限[D];吉林大学;2007年

9 宋华伟;瑞恰兹的《实用批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涛;作为文学的批评[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461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5461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c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