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译介伦理探讨——以白睿文、陈毓贤英译《长恨歌》为例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孙艺风;;翻译与多元之美[J];中国翻译;2008年04期
2 朱志瑜;;翻译研究:规定、描写、伦理[J];中国翻译;200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芙蓉;刘浩;;翻译职业化视角下的翻译伦理建设[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董爱霞;;女人 城市 历史——从文化的角度解读王安忆的《长恨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3 夏夏;;世纪末的华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4 李敬;唐红梅;;王安忆小说中的上海女人——试从《长恨歌》《桃之夭夭》谈起[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5 王艳艳;;尤金·奈达动态对等理论与翻译的使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6 鞠楠;;以情调代替情感——评王安忆《长恨歌》、《新加坡人》的得与失[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7 曹帅;;新时期女性历史叙事的内涵辨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8 任伊凡;;“女性不老的神话”——从“神话解构”谈张爱玲《倾城之恋》与王安忆《长恨歌》之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1期
9 陈水生;;《红楼梦》宗教文化词的翻译伦理与策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0期
10 马春花;;后革命时代的上海怀旧与王安忆小说[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谢喜堂;钱静芳;黄珏;;关于专利申请文件英汉翻译的思考[A];全面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加快提升专利代理服务能力-2011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暨第二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谭晓丽;和而不同—安乐哲儒学典籍合作英译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刘雪芹;《论语》英译语境化探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刘岩;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现代化中国想象[D];北京大学;2008年
4 王璐;困境中的反叛与突围[D];吉林大学;2008年
5 张柱林;“一体化”/“差距”时代的文学想象[D];上海大学;2008年
6 张俊杰;试论中庸诗歌翻译观的构建[D];河南大学;2010年
7 张曼;文化主体意识与文学关系个性化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方薇;忠实之后:翻译伦理探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刘卫东;翻译伦理重构之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牟立群;从“以画言事”到“以言行事”[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2 张艳红;异化翻译策略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梁万新;城与乡:俗世生存的审美建构[D];暨南大学;2011年
4 王瑞芬;独特的历史观观照下的城市书写[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一弘;满都麦汉译小说女性形象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6 马丹丹;翻译中的交际伦理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7 常娟;奥巴马演说词汉译中的有意误译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8 孙昕;漂泊·回归·寻找[D];中南大学;2011年
9 吴雯雯;想象中国的空间叙事[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薇薇;消费时代的家庭伦理叙事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孙致礼;;译者的职责[J];中国翻译;2007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青;;《长恨歌》异说[J];出版广角;1996年05期
2 陆瑾;;独特的女性叙事曲——析王安忆《长恨歌》的叙事特点[J];写作;2006年03期
3 陶宣;罗运华;;论诗意在王安忆《长恨歌》中的体现[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4 白琰;;王安忆《长恨歌》的女性悲剧意识[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5 陈小花;;一颗弄堂里的“心”一个都市里的“魂”——《长恨歌》女主人公王琦瑶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6 舒坦;;王安忆自评《长恨歌》三部曲[J];文学教育(上);2008年02期
7 王干;;难忘《长恨歌》[J];青年文学;2001年05期
8 林丹娅;;《长恨歌》之歌[J];名作欣赏;2008年05期
9 林丹娅;;《长恨歌》之歌[J];厦门文学;2008年09期
10 邓玉英;;婉转而多变的叙述视角——浅析王安忆《长恨歌》的艺术特色[J];当代小说(下半月);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小芳;;王安忆《长恨歌》的语言艺术[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2 李玫;;文学与影视作品中的上海书写比较——以《长恨歌》为例[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刘世芝;;翻译、翻译主体性与翻译伦理[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4 郑媛;;王安忆借《启蒙时代》远离张爱玲[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3)[C];2007年
5 李永东;;纪实与虚构——新时期文学对租界时代上海的叙述(初稿)[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周明鹃;;解读都市民间——《富萍》与《托尔斯泰围巾》比较研究[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曾军;;观看都市的方式[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曾一果;;重建上海的“现代性”:一份杂志与它的“城市”[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9 王莉;;自然 朴素 平实——王安忆小说的审美风格及其形成[A];中国小说研究[C];2003年
10 李美皆;;顾彬式的偏激和走俏[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2)[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石剑峰;王安忆:上海只是我小说的布景[N];东方早报;2008年
2 姜小玲;王安忆荣膺“年度杰出作家”桂冠[N];解放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熊元义 韩晓雪;用诚恳的写作回报社会[N];文艺报;2006年
4 秦华;遵从自己的 内心来创作[N];郑州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蒲荔子邋实习生 周豫;王安忆:当代文学语言越来越糟[N];南方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张裕;“我写原创话剧有先天缺陷”[N];文汇报;2008年
7 《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编辑 燕舞;作为谈话者的王安忆[N];中华读书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丁一岚;《长恨歌》为何“饮恨”院线发行?[N];中国电影报;2005年
9 范耀华;都市想象中的寓言式书写[N];文学报;2005年
10 董凤鼎;王安忆的“三气”[N];云南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薇;忠实之后:翻译伦理探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2 赵海英;走向他者之途[D];吉林大学;2010年
3 张桂;教育的超越:走向他者的自我[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华霄颖;市民文化与都市想像[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朱玲玲;“自我之狱”与“外边”[D];复旦大学;2012年
6 李淑霞;王安忆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陈亚亚;成如容易却艰辛[D];复旦大学;2003年
8 吴芸茜;与时间对峙[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刘岩;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现代化中国想象[D];北京大学;2008年
10 梅启波;作为他者的欧洲[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邝利芬;论王安忆的小说创作与上海叙述[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2 徐晶;想象上海的方式[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3 孙雷;精神困境与个体突围[D];吉林大学;2007年
4 孔丽;弄堂诗学[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5 佘艳春;诗意的策略 神话的终极[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6 孟文彬;寻找失落的家园——王安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谢青;日常生活意识的凸现[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余红艳;在漂泊中寻根[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任晶;张爱玲与王安忆的文学比较[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丁琼;在突围中行走[D];兰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543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554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