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诗歌与人性之恶——金斯伯格与波德莱尔诗歌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12 13:01
【摘要】:本文对美国当代诗人金斯伯格和法国现代诗人波德莱尔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前者在诗歌创作上对于后者影响的接受问题,指出两人的文学成就丰富了审美"同情说"的内涵,并在早期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形成了一座经典传承的桥梁。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娟;;爱欲解放:建立非压抑性文明的乌托邦构想——评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2 成海鹰;;波德莱尔笔下的城市巴黎、都市情感和体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3 代丽君;;借良药以拯世人,求新声于审美——浅谈审美救赎[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4 范晓梅;;汽车,作为城市诗歌意象之一[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5 肖娜;;“迷惘的一代”与“垮掉的一代”的反叛[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6 翁君怡;;狂欢化——爱欲与死亡的交织[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7 黄慧鲜;;马尔库塞和马克思人学思想之比较[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8 王文革;王德岩;;怪诞艺术形象的审美价值[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9 季中扬;;论西方美学思想史中的快感概念[J];北方论丛;2009年05期

10 朱彦明;;马尔库塞的“新技术”和人与自然的和解[J];北方论丛;2010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涵;法兰克福学派的知识社会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3 尹伟;道德量化评价的反思与超越[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宫宝龙;记号的迷思[D];浙江大学;2011年

5 邱忠文;劳动、爱欲、自然与艺术[D];复旦大学;2011年

6 姜海波;论马克思对施蒂纳历史观的批判[D];复旦大学;2011年

7 李静;易学思想与生态美学建构[D];辽宁大学;2011年

8 刘荣清;批判与建构:日常生活领域的意识形态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9 杨恒生;文明的理性偏向与重建:走向和谐的文明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王静;作为文化批判的审美[D];黑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红娟;马克思与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比较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海娜;法兰克福学派与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之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丁鸣;论人类发展的生态文明向度[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佘颖玲;审美反抗与审美救赎[D];湘潭大学;2010年

5 王敏;《从同性恋的亚文化角度解读美国酷儿电影的演变历程》[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年

6 路晨菲;当代中国高校爱情教育内容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7 赵东梅;马尔库塞的“单面社会论”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孙振华;网络语境下自然人格的法律扩展[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9 邹玉兰;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10 于涛;徐志摩散文的浪漫主义特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子炳;;金斯伯格的另一面[J];书城;2006年04期

2 易丹;《嚎叫》或圣·金斯伯格的庄严弥撒[J];读书;2001年05期

3 文楚安;近半个世纪的回声:“垮掉的一代”和金斯伯格[J];当代文坛;1997年04期

4 肖明翰;金斯伯格的遗产——探索者的真诚与勇气[J];外国文学;2002年03期

5 于颖俐;;于颖俐读书随笔二题[J];鸭绿江(上半月版);2003年10期

6 文楚安;;金斯伯格诗选(五首)[J];诗刊;2000年06期

7 庞红蕊;;贫困的黑夜与神性的救赎 重读金斯伯格《嚎叫》[J];上海文化;2009年03期

8 阿蒙;;金斯伯格的诗歌观[J];新青年;1994年07期

9 苏新连;金斯伯格现象与美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情绪[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10 秦琰;;永恒追索与即时解脱——宗教影响下的金斯伯格创作[J];晋阳学刊;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赵永波;;浅议“垮掉派”文学的“垮掉”价值[A];全国中外近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陈桥驿;;比较城市学刍议[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辑)——中国古都学会2003年年会暨纪念太原建成25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樊华;;中国律师精神传统的构建[A];规划·规范·规则——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4 沃秋艳;;疯狂的反英雄与矛盾中的自我——试分析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两位主要人物[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5 宋斌;余曼;;政府人力资源职业规划设计研究[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罗岗;;“读什么”与“怎么读”——试论“重返80年代”与“中国当代文学60年”之一[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年第3期(总第197期)[C];2010年

7 毛迅;;徐志摩诗艺的内在结构分析[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凌越;金斯伯格:把诗带出书房[N];深圳商报;2003年

2 文楚安;不可不说的金斯伯格[N];中华读书报;2000年

3 李亚萍;金斯伯格的多面性[N];中华读书报;2005年

4 李亚萍;走近金斯伯格[N];中华读书报;2003年

5 文楚安;对金斯伯格和“垮掉一代”的误读[N];文艺报;2001年

6 金平;净化美国精神的金斯伯格[N];中华读书报;2001年

7 何朝辉;永远的“嚎叫者”金斯伯格[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张子清;读《金斯伯格诗选》[N];文艺报;2001年

9 孙甘露;流浪或者在路上[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10 本报记者  王云;母性服装主流设计师莉兹·兰格野心很大[N];经济参考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恩铭;美国反正统文化运动一嬉皮士文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2 顾梅珑;审美主义及其在西方19世纪以来文学中的流变[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欣;20世纪60年代禅佛教在美国的传播[D];西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桂洋;艾伦·金斯伯格与反正统文化运动[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叶冬;嚎叫之歌[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崔杨;从地狱到天堂[D];西北大学;2002年

4 刘玉兰;“垮掉的一代”之“在路上”情结[D];青岛大学;2008年

5 赵静;BG反叛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孔小刚;解读“垮掉的一代”[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肖娜;时代的叛逆者[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赵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9 王晓敏;二战后美国犹太文学人物和主题的演变[D];黑龙江大学;2009年

10 李凯华;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操控[D];山东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597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5597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0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