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阐释学视野下的文学翻译

发布时间:2019-11-11 13:31
【摘要】: 随着世界各民族间文学交流的日益频繁和扩大,翻译已经成为各国文化交流必不可少的一座桥梁。优秀的文学作品正越来越多地被翻译,而优秀的翻译,必然会赋予文学作品第二次生命。也就是说,要保证一部文学作品真正拥有世界性艺术生命,必然要通过翻译这一中介。翻译的技巧是多种多样的,但其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即帮助翻译工作者卓有成效地从事翻译活动。译者应该准确地再现原文的形和意,然而翻译向来是“没有最准确,只有更准确”。文学是以语言为物质材料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的艺术。对于文学文本而言,我们感兴趣的不仅仅是它的文采,还包括文本传达的思想,译者不仅是文字的转换者,同时还是包含其中的文化的解码者。翻译发展至今,我国现代翻译理论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达、雅”,译者开始吸收西方近代翻译理论,哲学阐释性翻译理论就是其中之一。 众所周知,任何翻译都离不开对原文的理解和解释。因此,阐释学对翻译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阐释学是关于主体对文本客体理解、认识过程的一般理论,最初被运用于对艺术作品的解释。翻译与哲学产生交集并非近代才开始出现、盛行,古代语文学家就开始用“翻译”和“解释”来定义诠释学。从某种程度上说,解释性翻译就是把原文中读者所不知道的知识,尽量不在注释中说明而直接融入译文中,所谓“化隐为显”。尽管其发展历史久远,但随着时间的迁移,阐释翻译法在不同的时期被赋予的意义也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阐释学角度下的文学翻译注重的是译者从跨文化的角度对文本进行历史性、多元性的理解并翻译。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以前理解为前提,遵循翻译的若干原则,通过理解原作的思想蕴义准确地再现原作的神韵。 所谓真正的翻译和“完美”的翻译是不存在的。文学翻译的阐释学视野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文学翻译的性质、标准,译者的身份及其复杂的诠释过程。文本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一直是翻译学届争论不休的话题。而阐释翻译理论正是针对这一特征,试图以传播文化为主要目的而展开的翻译研究。近年来,文学翻译的阐释学理论研究对西方翻译界的影响力可谓与日俱增,但国内对其深入系统的研究却见之甚少。本文从哲学阐释学角度看文学翻译的理解和阐释过程,指出文本理解的多元性,结合各学者的观点,试着在哲学阐释学指导下,提出翻译中的理解和阐释过程,为重新认识文学翻译活动提供新的视角,并期待对文学翻译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有所裨益。本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概述阐释学与文学翻译的相互联系;第二章介绍阐释学的发展历程;第三章分析阐释学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必要性;第四章简述阐释翻译的两种表现形式;第五章试提出阐释学翻译理论下的翻译步骤;最后一章主要简述阐释学理论的发展及其局限性。全文从阐释学这个全新的视角对文学文本和翻译活动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探讨,从而得出文本阐释因素。总之,在翻译活动中,译本是对原文的一种理解、解释和阐发,翻译活动本身是阐释学理论最恰当的例子。因此,阐释学理论对建构中国的翻译理论会起到一定的帮助和启发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H059;I0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丹;;文学翻译中的多元意义解读[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胡志英;;语言与阐释:解读20世纪西方阐释学之语言观[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3 何春梅;文学翻译须把握好原作的思想和意象[J];怀化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4 顾雁;文学翻译的多角度阐释[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谢慧;;从阐释学角度看译者的主体性[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11期

6 雷华;;从翻译陈忠实的散文看文学翻译中的理解和表达[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1年Z2期

7 胡江宁;现代阐释学与文学翻译实践的关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6期

8 张娜娜;;论文化语境对文学翻译的影响[J];海外英语;2011年03期

9 戢焕奇;张谢;;从理解的历史性看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J];西江月;2010年17期

10 洪敬涛;解释与理解的可能性的重要前提——偏见——论伽达默尔的偏见观[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谭倩倩;;哲学解释学观下的阐释学翻译理论——论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与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的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彭辉;;从多维视角为文学翻译中的“误读”正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张丽芳;;论译者的主体性-从阐释学角度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李芦笛;;从斯坦纳的阐释学角度看译者在翻译中的角色[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贾文浩;;文学翻译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林语堂散文自译和古文小品英译对文学翻译的启示[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三期)[C];1996年

6 汪懿婷;;从改写理论的视角析文学翻译中的有意误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庄桃燕;;浅析多元智能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英语专辑)[C];2006年

8 杜世回;;理解和应用地基承载力的若干问题[A];中国铁道学会工程地质与路基专业委员会第21届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9 于应机;;词典翻译与文学翻译:本质与特点浅析[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张传彪;;对“异化”的困惑与思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柳斌杰;在中欧文学翻译出版论坛上的致辞[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2 刘建林;文学翻译不宜“专业化”[N];光明日报;2009年

3 马爱农;我和文学翻译[N];文艺报;2011年

4 钟闻熹;外国儿童与青少年文学翻译研究中心成立[N];文艺报;2011年

5 胡志挥;老舍先生与文学翻译[N];文艺报;2011年

6 周士君;走出文学翻译的窘境[N];光明日报;2005年

7 周士君;如何走出文学翻译的窘境?[N];中华读书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陈熙涵;文学翻译人才青黄不接[N];文汇报;2008年

9 明江;“我们强烈感受到民族文学翻译的使命”[N];文艺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任震宇;文学爱好者翻译异军突起[N];中国消费者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文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效果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常立;“他们”作家研究:韩东·鲁羊·朱文[D];复旦大学;2004年

3 韩子满;文学翻译中的杂合现象[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4 刘军;龙蛇之蛰 以存身也[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谢登斌;当代美国课程话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赵颖;想象与文学翻译的“团结”[D];河南大学;2009年

7 曹海东;朱熹经典解释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光明;数学教学效率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卢玉玲;文学翻译与世界文学地图的重塑[D];复旦大学;2007年

10 康伟;师生主体间性理论与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韦维;阐释学视野下的文学翻译[D];广西大学;2008年

2 刘洁;文学翻译的文本阐释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3 朱健平;从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看文学翻译的本质[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付红桥;从《飘》的两个中译本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胡小倩;文学翻译的阐释学视角[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6 石开妍;从阐释学和目的论看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地位和作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黄劲;从阐释学视角理解《鹿柴》的多维翻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凤英;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9 胡志艳;聚光灯下的译著[D];苏州大学;2008年

10 贾晓慧;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地位[D];上海海事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5592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5592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1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