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误读理论研究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华泉坤,张浩;《暴风雨》——莎士比亚后殖民解读的一个个案[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2 吴怀东;;历史 现实 方法——欧洲浪漫主义思潮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龙云;;斯坦利·费什的阅读观与女性主义文本[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陈吉猛;文学本质研究的六个向度[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朱爱瑜;一种谎言的真诚说法━━读《可以说谎可以爱》[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6 刘伟;试论唐代传奇小说的诗化特征[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7 张群;;论“音乐形象”的确定性、可塑性、随意性[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8 朱蕴轶;从对立到统——试析“二轮转”手法在马洛夫小说创造中的运用与表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9 姚石;;超越之维的丧失——对《大西洋─太平洋食品商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解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许日春;;从题材演变看“游龙戏凤”故事主题的变迁及意义[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阮倩;;“童贞”观念的初始——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解构主义批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福海;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贺彩虹;笑的解码[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吴芳;西方男性学者视角下的女性主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周宽;后形而上学与美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苗变丽;新世纪长篇小说叙事时间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常德荣;南宋中后期诗坛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8 谢志宇;论近、现代日本文学中的“家庭”[D];浙江大学;2010年
9 刘云雁;朱生豪莎剧翻译—影响与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孔帅;瑞恰兹文学批评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单雅娇;《京华烟云》的文化回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进;时空交错下的别样言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瑜;论范小青小说创作的流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妍;折衷而论 从心而语[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一婷;“他者”在歌唱[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伟;高中小说教学策略探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樊秀秀;译者的性别身份[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赵传荣;从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角度论谭恩美作品中女性的心路历程[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阮晓静;在赎罪中成长:试析《赎罪》中布里奥妮的形象[D];兰州大学;2010年
10 宋林;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智芹;;经典诠释的无限可能性与限定性[J];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2 赵炎秋;蒋才姣;;误读、曲读与对文本的多重理解[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何桂彦;;从一种方法到一种策略——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误读”现象[J];雕塑;2008年03期
4 多米尼克·拉卡普拉,宋耕;历史、阅读与批评理论[J];国外文学;1999年03期
5 赵红辉;从微观层面看互文性与文学翻译[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曹英华,张纪英;论文学翻译之“误读”[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7 段晋丽;;换个角度看重译[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7期
8 杨庭曦;;影响的焦虑与互文性[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年06期
9 杨学敏;;“互文”=无限释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10 杨旭;;网络互文性与新历史主义[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传彪;;对汉字语境下后现代解构主义的思考[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任东升;焦良欣;;《天路历程》互文翻译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胡兆云;;互文性理论与文学翻译的互文还原原则[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王冬梅;;文学性与文学翻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彭辉;;从多维视角为文学翻译中的“误读”正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李龙;陈粤;;美学和意识形态的虚妄——浅谈保罗·德曼的“文学性”理论[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7 童庆炳;;文学独特审美场域与文学人口——与文学终结论者对话[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郭莉;;揭秘信息误读——试论《潮骚》译本中的翻译问题[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9 李星颐;;比较文学与翻译之间的关系刍议[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9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解玉斌;;观念艺术的哲学基础[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郑天虹 叶伟民;行为艺术:误读与走向歧途[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2 ;互文性:摄影文学的精髓[N];文艺报;2001年
3 南开大学 刘俐俐;摄影文学的互文性与阐释空间[N];文艺报;2001年
4 金惠敏;图像时代的文论碎片[N];文艺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柴选;当纪实摄影遭遇艺术品市场[N];中国摄影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王隽;被误读的尤伦斯[N];经济观察报;2011年
7 解放军艺术学院 张婷婷;历史的巧合与误读[N];社会科学报;2006年
8 采写 本报记者 黄玮;放大历史和文化的眼光[N];解放日报;2010年
9 王瑞芸;什么是西方艺术史[N];南方周末;2005年
10 黄克剑;商榷,还是丑诋?[N];文艺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敬红;解构视角下翻译中的二元对立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王少娣;跨文化视角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赵玉;媒介场中“文学事实”的通变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封一函;结构与解构:从乔姆斯基到韦努蒂[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6 陈军;文类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7 王鑫;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西方元素及本土独创性[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8 张才刚;数字化生存与文学语言的流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徐杰;文学语境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10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政治批评[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汤林;互文性[D];武汉大学;2005年
2 陈玉清;从互文性视角看冰心文学创作在翻译作品中的映射[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3 陈国女;中西小说中的元叙述[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4 魏清光;语境与文学翻译[D];上海海运学院;2002年
5 钱耘云;互文性与翻译——《三国演义》罗译本评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6 张珏;从诗歌翻译看译者主体性[D];河海大学;2007年
7 王立荣;解构译者伍光建[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黄懿;互文性与《红楼梦》中互文符号的翻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侯艳;互文性视角下的诗歌意象翻译[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10 黄丽娜;文学形式与文学性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828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582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