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至唐代七夕文学的文化观照
发布时间:2020-04-06 16:24
【摘要】: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都是富有民族特色的节日,与中华民族的生活习惯、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关系密切。在依靠文化征服世界的今天,政府及有关人士也在积极努力地挖掘一度被忽视的传统节俗文化,重申它的价值和意义。自2008年起,清明、端午、中秋均被列入法定假日。人们在休息、度假或探亲访友的同时,也可以重新体会这些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内涵。但由于外来文化的渗透,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在中国流行,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与中华民族重道德的观念不同,西方节日突出的特点是狂欢和浪漫,在生活学习压力紧张的当下,外来节日得到年轻人的认可是自然而然的。令人担忧的是,中国传统节日面临尴尬的境地。重新解读传统节日,弘扬传统节日习俗文化,是一项迫切而必要的工作。 七夕节是中华民族一个比较悠久的节日,七夕节又被称为“女儿节”、“穿针节”、“乞巧节”等。正如董乃斌在《唐人七夕诗文论略》一文中所说:“在中国古代众多的民俗节日中,就其参与者性别、节日活动内容、活动方式而言,七夕是个名副其实而且独一无二的女儿节。”①七夕节与牛郎织女传说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千百年以来,被人们赋予了各种各样美好的意蕴。近年来受洋节的冲击,曾被忽视的七夕节逐渐被提上日程,许多地方也在挖掘与牛郎织女和七夕有关的当地资源,宣传七夕节俗文化。 儿时从父母那里零星听过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对这一浪漫爱情故事早有耳闻。直以来都很惊奇和钦佩古人的丰富想象。在论文筹备之际,受导师的点拨,引起了我对七夕这一传统节日的关注。我决定以七夕习俗文化为研究对象,完成硕士毕业论文的撰写。在搜集整理七夕与牛郎织女传说研究成果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一课题已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例如董乃斌的《唐人七夕诗文论略》,从民俗学角度对唐代七夕文学进行研究;张勃对七夕节俗中的女性心理和情感进行分析,对七夕节命运进行思考,这些都是七夕研究中很有价值的成果。 本论文在吸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研究以七夕为核心的传统节日,以及唐代及唐前文学中的七夕习俗与文化,着重分析七夕节特有的文化内涵,汉魏和唐代七夕文学的文化价值。在本论文中,七夕文学主要是唐代及其唐前以七夕为题或与七夕有关的诗歌和文章。首先通过文献资料,梳理七夕节的起源和发展变化,联系古代以妇女为主要参与者的传统节日,比如中国古老的上巳节,与七夕节有很多相似之处,通过对比,探讨七夕的节俗文化特色;对近年来学者的观点进行整合,提炼自己的看法;其次搜集从先秦到唐代诗文中有关七夕的记载,联系各个时代的主要特色,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不同时代七夕诗文的艺术特色,探究其中的文化价值和作家的创作心理。 最后观照七夕节俗,重申继承传统节日,发扬传统节日习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更要强调的是,联系当下的社会现实,对传统七夕节俗活动进行继承吸收、创新改造,使其能够与时俱进,以适应广大民众的接受心理,从而更好地发扬民族传统,传承节日民俗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206.2
本文编号:2616745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20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挺;唐代七夕文学初探[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刘彩清;;七夕节的文化透视[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樊林;论牵牛织女爱情题材诗歌的形成与流变——兼议宋代“七夕”诗的创新[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4 殷满堂;;试论杜甫对神话传说的接受与运用[J];名作欣赏;2011年29期
5 袁九生;孙力平;;唐代七夕诗的发展与流变[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02期
6 赵逵夫;;读杜甫的《天河》、《牵牛织女》等诗[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7 张玉璞,曹瑞娟;“七夕”题材诗歌源流考[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张勃;以重构求生存——关于七夕节命运的思考[J];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03期
9 董乃斌;;唐人七夕诗文论略[J];文学评论;1993年03期
10 杜汉华;杜睿杰;;汉水七夕文化考[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衍军;唐代节俗诗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167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616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