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新生代”作家的“归乡叙事”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6 20:06
【摘要】:故乡,故乡的土地和这土地上生活着的故乡人,一直是作家们乐此不疲书写的对象,它支撑着“20世纪中国文学”的骨架,也支撑着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灵魂。进入新世纪以后,以“70后”和“80后”为主体的“新生代”作家继承了前辈作家的“衣钵”,也步入到对故乡的书写当中。此时,“新生代”作家集体表现出对故乡“致敬”的趋向,出现这一创作倾向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从“新生代”作家自身来说,进入新世纪以后他们或近不惑之年,或近而立之年,这一年龄阶段正是每一个从故乡出发的作家开始寻找自我,建立个人与世界之间的联系的阶段,而故乡作为他们的精神原点必然成为他们叙述的起点,因此“归乡”就成为“新生代”作家开辟自己的文学世界的必经之路。二、从以乡土为主背景的“故乡”来说,步入新世纪之后,,随着中国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乡土越来越边缘化。随着“新世纪文学”创作中乡土经验的不断流失,中国文学如何保留自身的本土经验,抵抗全球化带来的文学一体化的冲击,成为“新生代”作家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三、从“新世纪文学”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来说,上世纪90年代由于“个人化”的写作方式带来的文学与社会现实的脱节、作家与时代无法对话的困境在新世纪越来越凸显。对此,“新生代”作家不得不做出调整,在“个人”与“社会”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承担起知识分子应该承担的责任。因此本文以“归乡叙事”作为切入点,以“新世纪文学”为背景,考察“新生代”作家是如何改写以鲁迅为发端的“归乡叙事”模式的,这样既可以看出“新生代”作家与“归乡叙事”传统——参与时代变革与民族精神建构之间的距离,又能够通过他们在“归乡”途中所表现出的审美危机和精神危机对“新世纪文学”的脉象进行深入把握。 本论文由“归乡叙事”这一切入点进入,在对“新生代”作家进入新世纪这十二年(2000-2012)来的文学创作进行梳理和分析的时候发现,“新生代”作家主要有三种“归乡”路径:第一种路径是以徐则臣、甫跃辉和李傻傻为代表的,以先锋的姿态接续“传统写作”的“归乡”路径。他们的“故乡”有温馨的童年回忆,也有伴随着“故乡”风景丧失而产生的恐惧;有“异乡”带来的梦靥,也有“归乡者”面对故乡现实而产生的困惑。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决定了今日的“故乡”不得不在“异乡”的观照下得到诉说,而“新生代”作家在乡村和城市之间的左突右撞,无法找到自我的精神苦痛来源于现代化这一“中国梦”和他们的“个人之梦”的错位。第二种路径是以鲁敏、艾玛和魏微为代表的,延续了“归乡叙事”中“诗化”一脉的“返乡”。鲁敏以乡村伦理间蕴含的善,艾玛以故乡人身上的佛性慈悲,魏微以故乡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恒定和深情,共同建造了一个“故乡”乌托邦,她们以“美”来向日渐消逝的乡村伦理和秩序致敬,这也是她们抵抗“物欲横流”的现代化的一种方式。但是在新世纪这一日益复杂的时代背景下,以“诗意”/“失意”的方式对“故乡”进行书写,从某种意义上说削弱了作家与现实对话的力量,这一方式所蕴含的“怀旧”的抚慰力量遮蔽了“故乡”的真实。第三种路径是以梁鸿和乔叶为代表的以“非虚构”的方式抵达“故乡”的路径。以“非虚构”的方式“归乡”是出于对越来越脱离真实的“纯文学”中的“故乡”的一种反拨。“非虚构”中的“归乡叙事”强调揭示真实,这种真实也是“新生代”作家在“新世纪”寻找自我的一种方式,他们要与“故乡”的命运产生一种在地的联系。同时,这种以真实为目的的写作,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新生代”作家思想资源上的优势与局限,当“新生代”作家以质疑“启蒙”的姿态回到故乡,从人道主义和生存层面去理解“故乡”今天所发生的一切时,他们也不由自主地陷入到难以超越和突围现实的精神困境之中。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206.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本刊启事[J];西部;2008年22期

2 贺绍俊;理论动态[J];南方文坛;2005年05期

3 程光炜;;“新世纪文学”与当代文学史[J];文艺争鸣;2005年06期

4 於可训;;从“新时期文学”到“新世纪文学”[J];文艺争鸣;2007年02期

5 王干;;文学的界面在延伸——论新世纪文学兼驳文学边缘论[J];文艺争鸣;2007年08期

6 王光东;;新世纪文学的几个问题[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王学谦;《狼图腾》与新世纪文学的生命叙事[J];文艺争鸣;2005年02期

8 梁艳;;“归来”与“走出”——试论中国“新世纪文学”与世界[J];文艺争鸣;2010年07期

9 徐杨;王确;;生活、身体以及文学消费——“新世纪文学”的婚恋叙事[J];文艺争鸣;2010年19期

10 学正;新世纪文学的新主角[J];文学自由谈;199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雷达;任东华;;新世纪文学初论——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走向[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4)[C];2005年

2 张未民;;新世纪文学的发展特征[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4)[C];2006年

3 雷达;;论“新世纪文学”——我为什么主张“新世纪文学”的提法[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2)[C];2007年

4 张东梅;;现状·反思·展望——“新世纪文学五年与文学新世纪”学术研讨会综述[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4)[C];2005年

5 於可训;;新世纪文学研究断想[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6)[C];2010年

6 谭光辉;;新世纪文学家的失约与失信[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1)[C];2007年

7 张伟栋;廖述务;;新时期与新世纪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年会综述[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6)[C];2010年

8 杨晶;;新世纪文学:过去、现在与未来——“新世纪文学十年”学术研讨会纪要[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6)[C];2010年

9 谭光辉;唐小林;白浩;;当代文学的新发展:从新时期文学到新世纪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综述[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6)[C];2006年

10 白烨;;闭幕词[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6)[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桂玲;2010年度《当代作家评论》奖揭晓[N];文学报;2010年

2 朱寿桐 澳门大学中文系;新世纪文学走势与传媒决定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记者 王觅;海峡两岸作家共话新世纪文学发展[N];文艺报;2011年

4 ;以《讲话》为指导繁荣新世纪文学[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5 陶东风;新时期文学30年 展现新世纪文学景观[N];今日信息报;2008年

6 文波 小石;“新世纪文学”呼之欲出[N];文学报;2002年

7 陈思和;新世纪文学展望[N];辽宁日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陆梅;精彩阅读始于新世纪文学杂志[N];文学报;2001年

9 记者 黄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在琼举行年会[N];海南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王小宁;新世纪文学研究关注什么[N];人民政协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赵丽妍;新世纪乡土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吴玉琴;布和德力格尔的长篇小说《青青的群山》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3 Karaulova Gulbagira;哈尔姆斯的艺术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金红梅;金学铁与鲁迅的杂文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5 高义吉;司櫖恷太郎のkt史小姮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春艳;“新生代”作家的“归乡叙事”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2 谢莹;新世纪文学发展和困境之思[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3 舒侠;新世纪文学的道德性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赵闻彦;新世纪文学的政治性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董亮;新世纪文学的哲学性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赵仁娟;新世纪文学的思想性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晋;“新世纪文学”背景下笛安小说创作的矛盾性[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8 田冬锦;从“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看传媒对新世纪文学的影响[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焦婕;新世纪文学背景下徐则臣小说创作论[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10 花玉兢;新世纪文学的历史性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169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6169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4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