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陆贽与苏轼奏议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0 06:49
【摘要】:奏议是古代一种论政事的公文。陆贽与苏轼不仅是以文学家的身份出现的历史当中,而且也都是书写奏议的名臣。在文学革新方面,陆贽上承“燕许”,把骈体奏议推向了高峰,又在知任贡举之时擢拔韩愈等古文家,对唐宋散文的革新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苏轼在奏议的写作中把陆贽作为标榜,通过向宋哲宗皇帝的上书表现了苏轼对陆贽的推崇。陆贽对骈体奏议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原本华丽呆板的四六俪文也可以谈及国家大事,讨论经世之策。陆贽对骈体奏议的改革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散句双行,把单句变为复句;其次,在骈句中夹杂单句,以便于承转文气;再次,力求文词郎畅,避免使用过多的典故;然后,加长骈句,加长文章的篇幅;最后,该骈处骈,该散处则散。苏轼的奏议在陆贽的基础上,句子的散化更加突出,文辞也更加流畅。但是在语言表达上,苏轼奏议显得通俗,不如陆贽奏议的文达辞雅,中正平和。 在奏议的内容上,陆贽与苏轼的文章都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国计民生的诸多方面。在此,他们之间存在着许多的共同性,但是更值得讨论地是两位大臣奏议的差异性。他们都在奏议中提及了对经济改革的态度,只不过陆贽所遭遇的是中唐的两税法,而苏轼所经历的是北宋的王安石变法。不谋而合的是,陆贽和苏轼都反对当朝的经济变革,也都没有能够抵御历史车轮的碾压。不同的是,就中国财赋史而言,陆贽并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经济对策来改变中唐的财政窘困情况,而两税法却一直被后续的王朝使用;北宋新法对于苏轼一生的影响颇为巨大,新法行则苏轼沉,新法止则苏轼浮,但是苏轼对于新法的态度在青年和晚年时期是有差别的。其在早期最先上书宋神宗皇帝,开始全面抵制王安石变法。而在元yP时期,身处新旧党争的境地,却客观公正地提出新法不可尽废的主张,反倒遭致旧党的排挤打压。苏轼的理财观不同于当时义气任性的党臣,他懂得变通,思维灵活,从国家的客观实际出发,以大局为重。在此陆贽和苏轼的最大差异在于,陆贽注重的是国家存在核心之“道”,而苏轼更关注怎样实现社会价值最优化的“器”。对于社会民生问题的考量,陆贽和苏轼的共性主要集中在对于伤灾的态度,他们都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向皇帝建议赈济灾区之民。不一样的情况是,陆贽的时代唐朝已经陷于分裂,藩镇割据势力时而各自独立相互争斗,时而联合起来对抗中央。在淮西割据势力发生灾荒之后,是否赈济成为了议题,陆贽在此时力排众议,坚持表示要实行对淮西的援助,使人民心存对皇帝的感念,君主不失爱民之德行。苏轼为官经历与陆贽有些不同,陆贽是从地方进入中央后到离任一直没有在回到地方,而苏轼却在中央与地方间几度反复。苏轼知任杭州期间,浙东地区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苏轼详细地调研了实际情况,多次向中央上书请求赈济,并提出了一些防灾防疫防民变的可行性措施。在军事思想上,陆贽和苏轼都主张弭兵消战,这是两者的共同点。唐朝德宗与北宋神宗二位皇帝,都不幸的遭遇了空前的经济与社会危机,或许难以避免地深化了他们喜聚敛而好征战的性格。陆贽与苏轼在军事上的差异性基本是不可相提并论的,陆贽具备王佐之才,在国家危难之际,力挽狂澜,化解了建中四年的危机。无论在军事思想的体系化和军事理论的应用上,陆贽都远远胜于苏轼。只不过苏轼喜好议论兵事,对威胁北宋国家安全的敌对势力甚为关注,也曾针对如何防御西夏献计献策,苏轼晚年官居兵部尚书,这也体现了北宋文臣谈兵事的特色。在对外关系上,陆贽和苏轼的奏议中都有提及,他们都想要维护民族或国家之间的和平稳定。陆贽在对待外民族时,更多的提倡真诚互待与礼制观念,但最终还是本着天朝上国的姿态,迟早要使其臣服的想法。苏轼的时代民族国家林立,关系更为复杂化,繁荣的北宋一直受到周围落后邻居们的觊觎,苏轼对待外国来使比如高丽僧人就显得很有警惕性,在本国文化等软实力的输出方面苏轼也提出了闭关的建议,以防止被敌国窃取宋国的先进文化科技,,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在贡举方面,陆贽和苏轼都想为国家选拔更为优秀的人材。只是陆贽的功绩是名垂千古的,在陆贽知任贡举时,韩愈等人荣登“龙虎榜”,这对于中唐的政治文化复兴是至关重要的。苏轼反对王安石单一以经义取士的做法,主张不分经取士,诗赋与经义并重。 最后,身居庙堂之上的作为帝王之师的陆贽,是以政治家身份书写奏议的,里面充斥着经国济世的大道文章。在地方长期任职的苏轼,以文人更敏锐的视角和更细微的觉感,亲见了民间的疾苦,体察到了真实的社会,用自己的良心和热切书写出一份于国于民的赤诚。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206.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文蕾;;《聊斋志异》侠义主题论[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2 赵爱华;;千载黄粱梦,悠悠文士心——从“黄粱梦”故事看封建时代的文人理想[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3 马予超,张家合;《文心雕龙·章句》的虚词观及其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4 裴新平,潘祥辉;今本《南齐书》几例点读问题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5 陆军;;古代羌藏盟誓习俗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6 陈磊;;李商隐诗文宗韩说辨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7 赵永忠;;论北宋对威州、茂州羌族的治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8 张金铣,赵建玲;唐末清口之战及其历史地位[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9 吴海涛;北宋时期汴河的历史作用及其治理[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10 庄华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聂顺新;;影子官寺:长安兴唐寺与唐玄宗开元官寺制度中的都城与地方[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张晓琦;;顺治与《红楼梦》关系简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3 陈建农;;士族文化与六朝诗学的审美情趣[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孟庆阳;;唐前奏议文体的发展演变及其特征[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则远;;略论“物感说”之“感”:文学创作的本源[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屈直敏;;从敦煌写本类书《励忠节钞》看唐代的知识、道德与政治秩序[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7 曹顺祥;;在语文教材中建构以「经典作家」为主体的文学单元及「以意逆志」批评话语的建立[A];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白茹冰;;唐代长安城牡丹的引种与传播[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朱艳艳;慈波;;岑毓英奏折所反映的越南社会景象[A];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10 鄂启科;;生命的共感——布依族情歌赋、比、兴探微[A];布依学研究(之九)[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6 方广岭;清代直隶方志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曹利云;宋元之际词坛格局及词人群体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赵爱华;乱世与古小说[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叶娟;现代婚礼服装饰的民族性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古家臻;赵嘏科举诗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金鑫;王充《论衡》与东汉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博;唐代艺伎与唐声诗的传播[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宋文志;《文心雕龙》应用写作主体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方祥勇;中国古代象喻批评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刘文佳;中国古代的清官和民众的“青天”崇拜倾向[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崔懿晟;清代理藩院及其立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218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6218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f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